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每个人也是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漫漫长路中,你的宏观方向,顺应了你日常的细节吗?
1.避免“打压式”教育
孩子童年时期的心灵是简单的,但也是敏感的,父母如果习惯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对孩子讲话。
经常采用“打压式的教育”,容易使他(她)产生消极自我暗示,潜意识里陷入自我怀疑。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2.善于发现孩子“有什么”而不是“没什么”。
孩子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家的孩子也会做到,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告诉他(她)什么地方做得很好。
从而鼓励孩子最擅长的地方,眼睛不要经常看见孩子的缺点,和他(她)做不到的地方。这样孩子才会有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有前进的动力。
3.禁止孩子之间的“比较”。
经常拿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用来刺激孩子,以促进他(她)更有上进心。
父母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伤害他(她)的自尊心,增加他(她)的自卑心理,别让他(她)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
4.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自信的建立根源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童年时期得到的是父母拿条件交换的,孩子长大后自信心难以建立,更不容易进入到“亲密关系”当中,影响他(她)的择偶观,他(她)长大后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5.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即使他(她)的决定不正确,有时也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实践大于理论,只有让孩子自己真正的经历实践,他(她)才有可能自己得到结论,从而给孩子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6.克制自己想帮孩子快速完成的冲动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务前,或者在孩子进行一项艰难的活动时,家长要有耐心等孩子慢慢做,看着他(她)独立完成。
虽然更好,但孩子会更有成就感,同时也让孩子能够明白自己动手的意义。家长一再的帮忙,容易把孩子养成“巨婴”。
7.引导孩子学会调整心态
当孩子陷入痛苦或忧虑时,父母要重视起来,不要觉得小孩子没有什么痛苦,这是最大的误区,小孩子往往内心更加敏感,需要父母帮忙引导,例如:听音乐、读书、跟好朋友倾诉或者出去做游戏。可能会有助于让孩子从失望中重新振作,调整心情。
8.“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要平衡
限制过分的“物质占有欲”。在给孩子做奖励的时候,要平衡好物质与精神的占比。
过分给予他(她)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产生“物质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错觉。要知道,基于物质满足的愉快往往难以持久。
9.父母尽量保持乐观的状态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你积极面对困难时,孩子就会感染这种乐观情绪。
但是如果你整天唉声叹气,不能很好地面对着困难和消极情绪时,这些在孩子心理都会无尽地放大,给孩子一种“无法承受”的感觉。
10.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一个经常争吵不断地家庭会让孩子闷闷不乐,心思敏感,将来还有可能会恐婚。
11.经常让孩子帮助你
找到让孩子帮你的方式,让他(她)能够参与进你的世界。
例如做饭时,可以让他(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帮你拿一些东西,或者教孩子把盐撒进菜里等等,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要尽一份力。增加孩子内心的存在感。塑造孩子的自我价值。
12.让孩子有安全感
当孩子想从你这里获得安慰时,不要推开他(她)。因为当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的爱时,就会更自信,从而更独立。
一个依恋安全型的成年人,不是父母“扔”出来的,而是父母源源不断地“爱”出来的。
13.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不能够理解他人或者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引导他(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帮助孩子做一些假设,让他能够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同时让孩子拥有“共情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14.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让孩子知道对于没必要的事情不要过度计较,宽容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一份好心情。
让孩子从小懂得“接受自己”,学会自爱。
15.鼓励孩子“接受新鲜事物”
父母要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些改变,让他(她)喜欢并乐意接受新生事物,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要学会承受事物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不仅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还会让孩子将来在面对变化时,有一个从容的心态。
16.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朋友
宽容、理解、快乐等优质的品性,是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会打开认知的大门,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与人友好相处,让孩子社交中体验不同的人,体验交朋友带来的快乐。
17.不要给孩子过度保护
过度的保护等于伤害。虽然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果“过度保护” 就容易剥夺孩子本该属于他(她)自己的人生之路,切记不要拿自己的经验替孩子走他(她)的人生。
不仅如此,也容易让他(她)变得神经敏感,胆小怕事。青春期时容易产生逆反,跟父母拉开距离。对亲情疏远。
18.批评有度
孩子犯错家长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切记要把握分寸并注意言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在暴怒、斥责、谩骂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学习父母的“暴力”行为。
19.别轻易拿自己的离开吓唬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气话”,他们对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信以为真。
假如父母总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孩子会真的信,他们会觉得自己最依赖的人,要抛弃自己,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安,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童年当中最为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20.鼓励孩子适当“冒险”
不要限制孩子的“自我尝试”。比如爬上沙发跳下来,看见水坑想要跃过去,跳高或者尝试把秋千荡得更高...让孩子在这些不会造成太大伤害的“冒险”中突破自己。家长要做的就是暗暗保护就好。
21.帮孩子制定规则并执行
跟孩子一起设立合理的家庭规则,家庭其他成员也要“遵守规则”,保证公平。
遇到特殊情况需要打破规则的时候,家长要说明情况,要让孩子知道,暂时的放松要求是出于你的理解,属于状况之外,而不是可以轻易地破坏规则。
22.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比如,跟孩子约定出去玩的时间,约定时间内可尽情玩耍;一旦时间到,就要提醒他(她)自觉停止。
23.适当给孩子奖励
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时,想办法把你提的要求和孩子自己的需求联系起来,给孩子一个动力,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完成。让孩子知道你是肯定他(她)的。
24.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游戏训练注意力。情境模拟游戏能锻炼孩子自控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在商店、学校等场景,一旦孩子走神,就要提醒他(她)回到角色中完成任务。
25.培养孩子的“财商”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让孩子明白“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用来干什么的,给孩子讲讲或带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让孩子知道你挣钱不易,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懂得只有劳动才有收获。
26.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需求”。
小孩子往往不能够像成年人一样快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并不不是孩子不会表达,而是家长没有耐心去倾听,在孩子还没有叙述完,家长就急忙替孩子说出要求或者直接满足,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愿意沟通,更不能建立起孩子的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说,对方也要满足和理解是理所当然,我们不妨等孩子说完,一旦孩子表达不清,父母可装作不理解,引导孩子准确表达。
27.让孩子单独社交
给孩子单独社交的机会,使他(她)敢于在任何时候表现自己,面对众人不羞涩,不怯场,可以在孩子假期带孩子摆摊,主动跟陌生人说话,也可以在带领孩子去公共场合的时候,让孩子主动去问路,买东西等等。
28.正确对待交往的冲突
孩子之间如果起了争执,家长不要急着替孩子解决。先让孩子们自己交涉。家长暗自观察即可,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插手,经历这些之后,孩子就知道怎样保护自己。
29.教孩子正确看待输赢关系
适当地让孩子有一些“挫折”。陪孩子玩的时候。不要总是想办法让孩子获胜。
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无法接受失败,好胜心占据了主动,不能接受任何的不顺,真正遇到挫折时一蹶不振。
30.鼓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但随意性也强,做事容易虎头蛇尾。一旦认真交给孩子的事,哪怕再小,家长也要适当引导,让孩子能够坚持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