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阅自己的日记本,偶然发现在其中一页,记录了这样的故事片段:
据时间推算起来,那时宸哥儿正处于二年级下学期。
三八节的前一天,是个阴天,宸哥儿早起,心情也愉悦,与我有了如下对话——
“因为我昨晚睡得比较早啊!”
“嗯,昨晚睡得早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你把我的话记在了心里,对吗?想着要晨起朗读,所以收里绷了一根弦。”
“这两天刚学了《弟子规》——‘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说,父母亲即使骂你、打你,也不能怨恨,因为他们都是为你好,怕你做错事。所以,你让我早起朗读是对的。”
妈妈感觉眼前一群乌鸦鸣叫着飞过……
我想说,孩子,你理解错了这句话的意思啊!
【诵读国学经典,浸润滋养孩子的心灵】
《弟子规》:“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父母对我们态度慈爱的时候,孝敬父母恭顺父母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对我们态度不好,批评我们,埋怨我们,或者恶声恶气,厌恶我们,憎恨我们,打骂我们,甚至动刀动枪杀害我们,还能对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认为父母有过错,应该努力劝导父母改过向善,以免父母铸成更大的错误,使父母陷于不义的境地;不过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的时候应该语气轻柔。
是啊,孩子应该知道的,父母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错。诵读经典,让孩子学会一些行为规范和准则,父母犯了错,子女不能盲目服从,应该劝导。
诵读经典能让孩子对文言文逐渐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或许眼下孩子并不一定能理解,但是,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更易吸收到国学文化的精粹。
2.【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来的,是你心目中的样子吗?】
记得他三岁那年,有一晚爸爸应酬喝多了,第二天早晨头痛赖床。
宸哥儿照例爬到床上跟爸爸腻歪。
我说:“走吧,咱们下楼玩会儿,爸爸今天身体不舒服,让他再睡会儿。”
他听完,一骨碌溜下床,跑出了房间。
我跟出来的时候,看到他爬上餐厅的椅子,拿着水壶正往杯子里倒水。我不动声色,想看看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他爬下椅子,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水,然后就往卧室走。
我听见他说:“爸爸,快起来喝点水,我尝过了,温温的正好喝。”
我心里一股暖意,三两步站在了卧房门前。
宸哥儿回头说:“妈妈,今天我们就不出去玩了,‘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我要在这里陪着爸爸。”
我更诧异了,“这些,是在幼儿园学到的吗?”
“不是啊,好像是你教我的吧!”他说边回应,边低下头,用额头触碰爸爸的额头,再把被子往上轻轻拉一拉……
然后他从另一侧爬上床,就那样静静地坐在着。时不时地歪过头,温柔的看着爸爸。
这些动作好熟悉!
不正是,他生病时,我陪伴在侧的样子吗?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啊,他接收到爱,便也回报以爱。
3.【童年最好的时光:亲子共读】
宸哥儿还在咿咿呀呀的婴儿时期,他醒着亦或哄入睡,我总是不厌其烦地把各种儿歌无限循环。后来又慢慢地改读《弟子规》、读寓言故事。自然,我想他暂时是听不懂的,只是在那安详的氛围里,他总能安安静静地用地纯净到底的眼神望着我。
宸哥一天天成长,睡前唱歌、读故事、诵读经典的习惯也持续了下来。后来就变成了亲子共读,其实没有想提前教他识字的,但他也乐于参与其中,每次读故事,他都用小手指着一行行的字,让我读给他听。日复一日的浸润,有些东西是不知不觉会深入到内心的。
有一次宸哥儿陪我逛超市,他挑了一盒泡面递给我,示意这个他要吃。我不愿意他吃垃圾食品,于是随口说这个会辣,不能吃。
他将信将疑接回去,看了又看,比了又比,跑过来,重新递给我:“妈妈你看错了,这是海鲜面,不辣的。”,他举起另一只手:“这个才是辣的。”
是什么时候开始识字的呢?应该是日复一日的亲子共读中吧。
后来,我就常常带他逛超市,列了购物清单请他帮我找。一起出门,看到广告牌上的字,他都饶有兴趣的读起来,遇到不会的,就问:“第二行第三个字怎么读?”,我告诉他之后,他就连贯着把整句读出来。我们一起下馆子,他也抢着看菜单……识字给了他很大的成就感,他越发的热爱阅读,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
幼儿园大班时,老师开始教小朋友简单的字母和拼音,此时,宸哥儿已经会独立看带拼音的故事书了。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
偷走了青丝,却留住一个你……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有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们,您觉得0-7岁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哪些方面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