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第一次,写下的观后感没有第二个想法,只觉得使用电影的原片名,就很好。我也一直认为小成本电影,如果要打感情牌,儿童类一定是最好的题材。
十年前,日本的这部《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就是最好的范本。
洋武小朋友因病就医,他的朋友们结伴前往医院,想要对他做“最后的道别”。
康娜,拓实,美琴,俊佑和优衣五人组从幼儿园偷偷溜出来,乘着快线列车,踏上探望好友的旅程。小孩子是不需要购买车票的,只是为了避免“引起大人们的怀疑”,他们还是按人头购票前进。
当社长家的小千金优衣亮出那张万元大钞时,真有一种“手有余粮,心里不慌”的感觉……很可惜,他们组团掉队的过程,就像是挂破了口袋的小橙子,第一个漏出来的就是优衣。
拓实说了优衣爸爸这个社长所工作地方的“坏话”,而且拒绝道歉,因为那是他妈妈说过的话。在优衣谅解了拓实之后,捡起被他撕烂的手绘行程地图的时候,列车开动了。
第二个漏掉的是最不老实的俊佑,他和没有鼓励自己“成为运动员梦想”的拓实大打出手,嘟囔着“生气了怎么办”跑掉的,然后被警察叔叔发现了“落单”的他。也是他的一个小胳膊“交叉警告”,令到从远处赶来不明真相的队友们躲过一劫。
随后就轮到带着眼镜,说谎不眨眼的乖孩子美琴。她不仅在站台救过优衣一命,甚至在列车上差点被检票员抓包的时候“一指脱险”。这个向来以冷静著称的孩子,却看见橱窗上张贴的寻人启事而发慌抓狂,最后坐着警车被“解救”的方式令困在局子里的俊佑好生羡慕。
不过,最勇敢的还要数拓实。为了成全康娜,决定牺牲自己来吸引大人们的注意力,从筹谋到“英勇献身”,一气呵成。
剩下了孤独的康娜,无法独自面对车厢那头仿佛“拿出毒苹果的老巫婆”,吓得落荒而逃……最终,还是在及时赶来的万里老师帮助下,能够来到医院,给了洋武最完整的“毕园式。”(记号:饰演万里老师的满岛光,在《遗愿清单》中第一眼印象很有梅姐的感觉。可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梅艳芳的错觉,也和自己的脸盲症有点关系吧。)
虽然,只是“两个人的毕园式”。
当康娜从洋武的病房走出来,坚强的她泪如雨下,向老师叙说自己的“失败”,还是没有说出那句“再见”——这一段戏,简直要人老命啊!
从发现五个孩子结伙逃离幼儿园开始,老师和家长们岂止是吓尿了,可能连屎都要拉出来;可小家伙们一路高歌猛进,沿途笑果不断……一直铺垫到这里,才释放出泪弹,杀伤力可想而知地惊人!
因为是生离死别前“最后一声再见”(虽然故事结尾是洋武手术成功,可前面一直都在渲染“不治之症”),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无法坚强面对的/或者说历经过真正最后告别的悲痛哀伤才能体会到,在一个孩子连跳带唱、有条不紊地向好朋友临别致意之后,再委屈地表达出来——我的天呐!除了泪流满面,还会有点别的什么发生么!
实际拍摄中,这段戏很难调度:既要保持故事的流畅,更要在各个镜头切换之间要求一个孩子保持情绪的完整性,实在是太难了!
能够让人一步步跌进虚构主题里的情感漩涡,编剧功不可没。各种密集笑点之外,大段大段的独白也十分出彩,特别是康娜铿锵有力地表达毕园式“赠言”……
长大一岁,从幼儿园毕业,再起背书包就是小学一年级了(极其质朴简单的歌词,由稚嫩的童声原生态唱法,感人啊!)——一个幼儿园毕业典礼仪式也要搞得如此隆重,有必要吗?这有什么了不起嘛!可这就是了不起,因为他们可是非常非常可奈的人类幼崽呢!
最最了不起的,应该首推《再见了,我们的幼儿园》中植入推介的价值观。譬如,孩子们也要面对死亡,他们也有自己对死亡恐惧的表达。无论是相互之间的探讨,还是与老师的辩论,以及在诱惑和威胁下的主张(巴士上康娜很鲜明地表态:我很同情洋武的遭遇,但是不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这个,比起那些虚伪的隐瞒或者包装成善意的欺骗,好到不知哪里去!
还有,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零用钱。这一点非常重要,哪怕只是个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金钱也有自治权,这为将来完全的人格独立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嗷唔!幼稚园小朋友们那个很特别的小黄帽,竟然是用来提高“辨识度”(让别人注意到这是个需要照顾或需及时提供帮助的小孩子,也能在集体活动中具有更方便的“监督”效果)。原来,日本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需要家长接送——网上分享那些成群结队自己去学校的孩子们,大约已经是小学生了吧?
如此看来,天底下的人都是一样的,此心同理,大家都差不多嘛!可是,同样是小孩子,人家的小神兽,咋就就能表现得如此可耐呦!
最后,也不家长里短地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士气。只是要借此机会,就像这些小朋友为自己朋友去告别的决绝与勇气,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朋友,如果是最后一次离别,而我尚未讲出那句最郑重的告别,那么就现在说:莎哟娜啦!拜拜!再见!
孩子们由于贪玩弄湿了鞋子,然后放在护栏上晾晒,脚丫子伸出来摆一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