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作为一个上班摸鱼刷手机,下班正式刷手机的人,我最近是真有点“刷不动”朋友圈了。
原因倒也不复杂。
主要是期末考试的成绩都公布了。
而朋友圈里,也成了各位姐“花式凡尔赛”晒成绩单的天堂。
有“抱怨”成绩从年级第二,“下滑”到了年级第五的。
有“惋惜”太过于粗心大意,所以数学没考满分的。
有“恍然大悟”英语只考了80分,是因为满分拢共就只有80分的。
有“云淡风轻”,笑看班级名次在第一名和第三名之间“不稳定地大幅震荡”的。
反正,“都没考好”!
这样的朋友圈,每一条都在刺激着我的焦虑情绪。
看得我脑袋Duang Duang的。
恍惚中,我甚至对自己产生了质疑:
这么多年了,我到底都交了些什么朋友…
说实话,我对“凡学”真的是够够的了。
因为读书的时候,就没少被它支配。
作为一位成绩“不是特别的好”的准学渣,我的各科考试分数,常年都还不如血压高。
所以我对期末考试后是否挨收拾的判断标准,向来都不是自己考了多少分,而是父母认识的学霸们,这回到底考得有多差。
每当我问学霸的成绩时,大伙应该猜也都能猜到了,一准儿都是“没考好”。
这我就兴奋了啊!
连忙刨根问底地想看看他们到底考得有多差。
结果成绩单拿出来一看,我感觉自己的这顿收拾,又免不了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才有所好转。
我曾经以为被“凡学”支配的经历,不会再落到自己头上了。
但为人父母之后才反应过来,学霸他爸妈,如今也当上父母了。
所以每到期末考试结束后,你的朋友圈里依然会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我不禁纳闷,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里开始变成了“人均学霸”的?
机智的我,稍加思索便发现了端倪。
因为朋友圈里要面对的,终归是现实中的熟人。
那晒学霸娃的这种事,最“安全”的地方当然就是这里了。
所以在理顺了这个逻辑之后,亟待寻求安慰的我,默默地打开了微博…
这一搜才发现,好家伙,原来学渣妈都在这聚齐儿呢。
有晒自家娃匪夷所思的脑回路的。
有健康状况值得担忧的。
有暴露家庭资产状况的。
有“躺平”了直接弃疗的。
看的我是心(心)惊(旷)胆(神)战(怡),恨不得直接原地起飞。
这才叫考试嘛!
期末考试,一个虽然跟家长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却能决定他们在朋友圈里究竟是“出圈”还是“退圈”的大考。
事实上,无论是学渣家长的愤怒,还是学霸父母的凡学,裹挟着他们的,并不是炫耀或发泄的欲望,而是来自教育的焦虑。
焦虑,源于希望。
因为上学读书考大学,是真能改变孩子的命运的事。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没有人会放弃拼到最后的心。
虽然“凡尔赛式晒成绩”这种事,让人看上去会产生各种不适。
但除了极少数纯粹就是为了显摆的人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和学渣父母一样,焦虑到了无以复加。
我有个大学同学,经常在朋友圈里晒她家的“鸡娃”。
从圈里看,那是名校、海外夏令营、兴趣班等中产家庭完美生活的写照。
但作为和她关系不错的同学,我却也能看到她生活中的那一面。
“鸡娃”光鲜的背后,是她们两口子倾其所有地在一线城市,买了个50平米的老破旧学区房。
至于上下班路途的奔波时长,更是令人咂舌。
我曾经调侃她,问她买了套这么小的房子,住进去能伸得开腿吗?
她的回答是:为了孩子上学,没办法。
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晒娃时得意的另一面,是无处安放的焦虑。
在过去,升学就是唯一的标准。
目标既明确,又纯粹。
而如今,升学已经成了“最低要求”。
诸如体育素质、艺术修养等,都逐渐成了标配。
在不断提高的教育标准下,无论家庭条件如何,似乎都得下得了狠心,下得出血本。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追求着存在感。
但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似乎工作、理想、家庭都退居了次要位置。
而所谓的成功,也只剩下了“孩子是学霸”这种单一的标准。
体面,而又拮据。
这可能是大多数“凡尔赛父母”的写照。
或许当我们被各类教育焦虑所裹挟的时候,也应该去伪存真地去探明教育的真谛。
对于学渣父母来说,别去相信“能力大于学历”这种话。
因为一纸学历,决定了他们将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平台高度。
而对于学霸父母来说,也没必要只争第一。
除了清华北大,还有复旦南开。
在这个级别上,名校加持的边际效应,可能并不如终身学习的习惯更重要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