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高考复习
高考也是一年难于一年,并非是考试难度增加,而是想被一所理想大学录取的难度在增加。
2021年的春节已经要收假了,而在这个春节,高三学生正在为6月份的高考奋斗着,为的就是考上心仪的高校。
那么,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该做好哪些事情呢?
第一,顺应生理规律,合理利用不同时间段复习。
合理利用不同的时间,本来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很多同学并不一定会有效利用。
专家研究发现,一天中有4个学习的高效期,妥善安排好计划,可以轻松地掌握、巩固知识。
第1个最佳学习时间是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人的大脑处于新的活动状态,清醒得很。英语单词、数学公式、语文词句等,有时即使记不住,大声念上几遍,也会有利于记忆。
第2个最佳学习时间是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容易兴奋,思考能力状态最佳,此刻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
第3个最佳学习时间是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复习,加深印象,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4个最佳学习时间是入睡前1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则不容易忘记。
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复习办法。
3月份到5月上旬,这个阶段备考方法不外乎是题海战术、课本反复查看。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归类解答,或归纳之前错误的题型。优秀的学生已经开始进行构建类型模型,并开始渐渐构筑知识体系了。
高三班主任建议,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获得最大的效果,适合随大流的同学跟着学校老师走,基础有点不牢的同学就该记好笔记,其余时间多花些时间在课本与基础习题上。而那些感觉在学校已经无法提升的同学,利用套题演练,类型归纳来总结和提高自己的做题精确度和速度,这时候往往是思维的比拼,而不是“努力程度”的比拼。
所以说,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做题很不划算,学生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总结归纳会做的题型中的思维步骤,解答步骤。对于会做题,临场发挥不佳的学生,可以通过连续长时间地做套题,或者想办法耗尽精力后,再做卷子,或压缩做题时间,以训练考场状态。
第三,出现“高原现象”,又该如何有效克服?
在前一阶段的复习中,很多高三学生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以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弱点”现象。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找出自己的“偏点”“弱点”,考生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偏点”“弱点”找出来。
高三同学需要拿出一些时间,针对自己的“偏点”“弱点”,进行必要的定点训练和强化,实施重点突破,因为这些“偏点”“弱点”正是同学们的能力增长点。
第四,教师要发挥带头羊的作用。
比如数学复习,难度偏大,为了追求教学的短期成绩,有些老师在高三复习中以题型教学为主要的教学组织方式,忽视教学中的思维过程的暴露。学生的学习基本是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高,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几乎无益,不难解释为何讲过的问题过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问题。
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组织解题教学时,并不能从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出发,讲解中有些方法已经超过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与能力范畴,学生听起来非常吃力。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对思维训练的指向进行合理定位,没有分析训练过程中哪些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需求,哪些是能促进或改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的。
总之吧,每个高三同学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上述4件事情或者建议也是其他老师和学生的经验总结,仅供各位考生和家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