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藤说
大家发现了没,从往年的数据来看,很多高考状元都是来自于教师家庭。
为什么教师能养出超级学霸?
心理学家们分析,那是因为教师了解教育规律,懂得教育心理学,知道怎么样创造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的家庭氛围。
当然!即便不是教师家庭,那些能够塑造出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动力的家庭,也有可能培养出成绩比较优秀、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孩子。
那么怎样去营造家庭氛围,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呢?儿童心理教育专家田宏杰老师有方法!
有一位家长问我:“孩子一写作业就心烦,也不爱看书,该怎么办?”
我就问他:“在家的时候,你会不会阅读或写东西啊?”
他回答:“我哪有时间啊,天天给孩子做饭,太累了就玩一会儿手机。”
如果家里没有学习的氛围,没有促使孩子坐那儿安心学习的氛围,那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是很难沉下心来的。
所以想让孩子在家专心学习,氛围格外重要。
氛围就是彼此之间形成的一个场,在这个场里边,两个人感受着一种共同的气氛——当你平静的时候,我也平静;当你专心的时候,我也专心。反过来,当你急躁的时候,我也急躁;当你烦乱的时候,我也烦乱。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的。
如果你今天心情有点儿差,对孩子讲话急巴巴的,你会发现用不了多久孩子的脾气也变得烦燥起来,跟你说话也急巴巴的,最后全家都会处于一个急巴巴的氛围之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里边都有个叫做“镜像神经元”的重要神经组织。
当你看到别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大脑像照镜子一样,把他的行为映射进来,你就会做出跟他一样的事。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唤起了你做同一件事情的欲望,你的大脑皮层中的同个地方亮了,感受到了跟他同样的感受。
所以你跟孩子之间常常是超同步的,情绪状态同步,兴趣爱好同步。
在此基础上,如何去创造一个让孩子能够静心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呢?主要有三点。
一、环境:创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先从家庭环境入手,打造一个全家人都爱学习,全家人都想学习的环境。
第一点,父母发挥榜样作用。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那你也得有学习的状态。
如果你在家每天都玩手机,孩子看不到你做一件事情专注努力的样子,只看得到你在玩游戏,还哈哈哈笑表现出很好玩的样子,孩子就会知道,游戏很好玩,这才是重要的事情,那孩子也会想要玩游戏。
还记得刚才说的吗?孩子跟你的行为超同步。
那你就一定要让孩子看到你在家努力工作和学习的样子。
你可以把一部分工作拿回家做。比如我,经常出去讲座,前一天我会跟孩子说:“明天的讲座非常重要,妈妈要好好准备。”
孩子一听就懂了,她就会给你时间,在你准备的时候还会关心你“妈妈来喝水”,这样孩子就看到了你在特别全力以赴地做这件事。
现在孩子上小学了,每次学校布置什么任务的时候,她回来都会说:“妈妈,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下下周演一个英语剧,我要好好准备。”
你发现了吗?她说的话跟我刚才说的那句话,是一样一样的。
“这件事很重要,要好好准备”,不是我说给孩子听的,是我做给她看的。孩子看到后会想“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啊,我也要这样”。
榜样的作用有两点,第一是怎么做,你要教给孩子方法。比如重要事情之前要好好准备;第二是告诉孩子什么事情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孩子的价值观。当孩子觉得学习有价值,孩子自然愿意去学。
阅读也是一样的。如果家里没有人看书,孩子自然就认为阅读不重要。如果家里有人看书,而且看书的状态全神贯注,一边看一边记。那么“看书很有意思”这件事,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你说给他听的。
也可以反过来,如果孩子最近特别爱看书,你可以跟他说:“我发现你很爱看书,弄得我也想看了。”这个时候孩子会感觉自己给妈妈做了榜样,他当然要把榜样做好了,他就会更经常地去看书了。
第二点,静心的气场。
两人之间是有场力的,如果孩子在学习,气场是专心的,但你在玩手机,气场是轻松的,两个氛围不一样,孩子就会表现得很浮躁。
他学习的时候,你也学习,他专心的时候,你也去做一件能够让你静心的事情,这时候你才能够去理解他。
如果他在学习,你在玩手机,过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想休息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我刚玩一会儿手机,孩子就要休息呢”。
你体会不到跟孩子一样的对时间的感受,因为你俩之间不同频,气场就会混乱。
所以要创造一个静心的气场,他学习,你也学习;他学习完了,你也学习完了,你俩一块叹口气说,“看完了,真好。”
等到下一场开始学的时候,你俩又一起开始学习,这样才能形成场力。
第三点,打造整洁便利的环境。
在乱糟糟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很烦乱,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学习。而在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中,孩子更愿意做出规矩的行为。
家长想让孩子静心学习,创造氛围的第一点就是创造环境,创造一个学习型家庭的氛围。
二、情感:创造积极的情感联结
我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小时候妈妈很爱你,你在玩耍的时候,妈妈在厨房用心地给你烙鸡蛋饼,当妈妈端着热气腾腾的鸡蛋饼给你吃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吃的不仅仅是鸡蛋饼,还融入了妈妈的爱,你一边吃一边感受着妈妈的爱,多幸福!
你小时候经常吃妈妈用心给你烙的鸡蛋饼,当长大后的你再吃到鸡蛋饼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妈妈的爱。
所以鸡蛋饼本身没什么意义,但是鸡蛋饼跟妈妈的爱多次连接,最后就绑定在一起了。
反过来呢,如果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每次爸爸离开的时候都会“嘣”的一下关上门,带给你的感受就是“好害怕”。
本来关门声音大一些没啥,但每次大声关门都给爸爸妈妈吵架、爸爸生气离开,以及自己害怕的感受紧密连接,最后也绑定在一起了。
哪怕你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每每听到“嘣”的关门声,你心里还会感觉紧张。
这就是“条件反射”,两件事之间本来没有关系,但总是绑定在一起同时出现,它俩就有了关系。
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每次孩子学习的时候,你总是忍不住打骂吼他,结果会怎么样?
你会发现,学习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好坏的情绪之分,但是每次跟打骂吼相联系,那么打骂吼带来的负面情绪就跟学习之间建立了紧密连接。
孩子一学习就感觉心烦,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一学习就担心被你骂被吼。
反过来说,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你能让他感受到爱、关心、轻松、喜悦,每次学习都能跟这些好的情感相连接,那么孩子一学习便会感受到好心情,孩子便会爱学习。
孩子快要写完作业的时候,你可以轻轻松松地走过来,倒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喝口水,妈妈买了饼干回来,一会儿出来吃饼干!”
这句话给孩子怎样的感觉?孩子会想,“妈妈给我买了饼干,妈妈好爱我,我得专心把这点儿作业写完,写完就可以吃饼干了。”
每次孩子学习的时候,你都以非常轻松的态度去关心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心、你的欣赏、你的期待,以及你的轻松情绪,慢慢地孩子就会将学习跟这种轻松、爱的氛围连接到一起。
多次绑定之后,下次孩子坐在桌前学习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就会觉得这么幸福,这么轻松,这么喜欢坐在桌子前面学习,孩子就会爱上学习。
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心锚”,把学习跟好事、好情绪建立连接,那么一学习便会很幸福、很快乐。
但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只能跟好事连接吗?如果孩子没有好好学的时候,能不能批评?
可以批评。但是重点不是批评,而是批评之后他做好了,你要怎么做。
孩子不好好学的时候,你批评了他,你可能会发现刚才还躁动的他平静下来了,同时他的学习状态更好了。
这个时候你要怎么说?你可能会说,“这个孩子不打不学,不骂不学,看来下次还得打,还得骂……”这样说行不行?
当然不行,孩子学习是因为你打得好、骂得好吗?那孩子就变成被动的了。如果孩子是被动的,他当然会反抗,“妈妈揍我,我也不学。”
看到了吗?跟孩子顶着干是不行的。如果孩子被你批评之后静心了,学习了,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这个功劳归功给孩子本身。
你要去问孩子,“很奇怪,妈妈批评你,你当时还有点儿不开心,可是妈妈看到你很快就静心下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孩子就会去思考,“我当时确实还蛮生气,但是我好像就不想玩了,想着赶紧把作业做完,我就静心下来了。”
你可以继续说,“当你想把注意力拽回来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那下次你主动试试看,你能不能自己要求自己静心呢?如果你能够做到那就太棒了!”
孩子就明白了,“原来被妈妈批评之后,是我让自己静心下来的,我原来能够做到。”
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主动的,那下一次孩子就会去找主动静心的方法。
所以你批评完孩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将孩子学得好归功于他,这样才能够跟孩子的主动性之间建立连接,孩子才能够在被批评之后主动做得好,而且让孩子发现自己有方法去做得好,你的批评才有意义。
三、长远:放下焦虑,提供支持
第三点是针对家长的。当你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学习状态不好,你没有办法就会无助、焦虑,一焦虑你就会打骂吼孩子,结果孩子将学习跟负面情感相连接,孩子就更不爱学习,学得更不好了。
一个稳定的负面循环就形成了。
在这个负面循环里,家长经常会说,“我也是不得已啊,我实在没办法啊,除了打骂吼他,我没有其他好办法啊!”
家长确实很无助。但是刚才我说过,打骂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家长需要往长远看。
先从长远上看打骂吼的作用。
你为什么打骂吼孩子,无非是为了让孩子把今天的作业做好。
你会发现,用打骂吼的方式督促孩子学习,小学前三年可能还凑合,到了四五六年级完全不行,而到了初中,孩子就会跟你顶嘴,打骂吼半点作用都没有了。
那时候你再想,孩子成绩不好无所谓,只要身心健康就行,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从长远上看,你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弄清楚这个问题你才能知道,虽然焦虑,但也得去智慧、主动地找办法。
孩子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这三点。
第一点,自主管理。学习这件事,不应该由家长管理,而是要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怎样才能学好。
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自主管理的机会,给他调整的时间,教他调整的方法,让他一点点管理自己。
你应该看得到孩子哪里做得好,你应该去强化孩子这一部分好的行为。当你焦虑的时候,你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但当你从长远看,我相信你会看到。
我特别喜欢一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一群印第安人围着火堆在跳舞,一个印第安的年轻人问智者,“智者啊,我心中有两匹狼,一匹狼贪婪、自私、凶狠,另一匹狼勇敢、友爱、仁慈,它们每天都在争斗不休,您觉得谁会赢。”
智者说,“你喂食的那匹会赢。你喂食哪匹狼,哪匹狼就会得到强化,它就会赢。”
回到孩子身上也一样。你看到孩子身上哪个部分,自然就强化了哪一部分。你看到是孩子管不了自己的部分?还是看到孩子能够管自己的部分?
比如今天你让孩子去管自己的学习,孩子拖到晚上9点才开始学,学了两小时到11点结束。
你看到的是孩子前面管不了自己的部分,还是看到孩子为学习负责,虽然学到了11点,但孩子努力学完的过程。
如果你强化孩子努力学习的过程,对孩子说,“到9点的时候妈妈好担心,担心你学不完,可是我看到你对自己非常负责,你写得很快,两个小时就完成了,这很好啊!明天我们把开始写作业的时间往前挪一点,有了充分的时间,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孩子对自己负责的部分是不是就被强化到了?他就会问自己,“我怎么可以更负责呢?”然后他就学得更好了啊。
孩子身上总会有好行为、坏行为,没有完全处于两个极端的孩子——没有找不到半点儿学习动机的孩子,也没有完全不用家长操心,自己学习蹭蹭蹭蹭好的孩子。
大部分孩子处于中间位置,既有好的部分,又有坏的部分,你看到哪个部分、强化哪个部分,那就格外重要了。
第二点,会学习。第三点,爱学习。
孩子会学习、爱学习,都不是指向今天的作业,不是指向今天的成绩,指向的是长远。
从长远上看,你要看到孩子在学习中的难,然后考虑如何去帮助他。
孩子的大脑神经发展还没有完全,大脑皮层的额叶还在发展之中,他的抑制能力弱,所以孩子的学习确实有难处。
你能够看到孩子每天的难在哪儿,并为这个难提供支持,帮助孩子去解决它,那么孩子才会成长。
你还要理解这个过程中有反复。你会发现,用了新方法,孩子前两天特别棒,解决了问题。
比如使用“快速启动法”,前五天孩子能够快速启动,第六天又完蛋了。
这个时候,你要去观察,这个方法是不是到第六天一下就不好使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出现什么新的苗头吗?或者这两天他身上有什么新的事情发上吗?总之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或者接着去找办法解决。
当你心中怀着长远目标的时候,你才能够放下焦虑,找到智慧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
最后来总结一下。
首先要帮孩子创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你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跟孩子一起来学习。
其次在情感上,要将学习与好的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将学习与你的关心、爱建立联系,将学习与轻松的氛围建立联系,将学习与喜悦的感受建立联系。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爱上学习、爱写作业。
最后你要看向长远,看到孩子学习中的难,用心理学的方法为孩子提供支持,这个难才会解决掉,孩子才能够去成长,去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