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反应不同。
有的孩子选择退缩,脱逃,认为自己不行,宁可原地踏步或者后退也不肯向前走一步。
而有的孩子越困难越兴奋,他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斗志。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成长型思维”,她指出,人的思维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面对困难不会轻言放弃,面对失败不会轻易妥协,他们乐于挑战自我,并在挑战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成长。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思维局限性很高,面对挑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不行”,他们满足于现状,不接受任何变化。
待到成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往往是平庸无奇的,而成功多属于“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不同的思维模式都在于后天的教育方式,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呢?
一、用正确的夸奖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德韦克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称赞方式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成功 。
在《终身成长》一书里,德韦克教授写道“表扬孩子,关键点就在于你在给孩子灌输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聪明”、“漂亮”、“很棒”、“有天赋”这一类宽泛的词语,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天赋,而这种天生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孩子就会出现“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聪明就够了,而不选择努力。
那么如何夸奖孩子,才能形成“成长型思维”呢?
不要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漂亮”这类词语夸奖孩子,准确地描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表扬
夸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让孩子知道是因为付出了努力才获得成功,而非天赋。
及时肯定孩子的付出,让孩子有成就感和荣誉感,他才能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
二、允许孩子犯错误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史蒂芬·葛雷小时候,从冰箱里拿牛奶,因为瓶子太滑没抓住,牛奶掉在了地上,流得满地都是。
妈妈看见了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说:“哇!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之后妈妈带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找出最稳妥的方法,并让他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就因为妈妈对他犯错后的宽容和正确引导,才让史蒂芬·葛雷形成了不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智者说:“一次次的错误。”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错误积累起来的。父母不要怕孩子犯错,我们不要将目光盯在孩子犯下的错误上,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如何让孩子在失败中爬起来,找到犯错的原因,规避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爱迪生曾经说:失败带给我的经验与收获,在于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会成功地证明,下一次我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了。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指出:“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孩子犯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要把孩子的探索欲吓回去,不要让孩子小心翼翼地躲在壳里不敢出来。
三、终身学习力
美团的王兴,是一个拥有强悍学习力的人,他热爱读书吸取知识,他和各行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交流经验,学习管理体系。
世界界十大AI科学家之一,全球AI专业会议NIPS基金会主席74岁的特伦斯·谢诺夫斯基曾指出,时代不会抛弃你,但那些更优秀的人会取代你。要想保持优秀,你必须要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达尔文自传里曾说过:在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
这句话与特伦斯的看法如出一辙。
孩子小时候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习力。
爱学习,爱读书的孩子,时刻与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思想交流,他们的脑中不断被各种各样的新知识冲击,这些不断累积的知识,就成为了孩子成长强大的助推器。
他们不需要再自己摸索着前进,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书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爱读书学习的孩子,眼界宽,格局大,目光更远。
所以,想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不断前进,不会被时代抛弃!
教育是什么?不是一直手把手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而是让孩子拥有一种成长的思维模式,一种努力成长的能力,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只有这样,孩子才算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拥有在这个世界上勇往直前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