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要是我没记错的话,除了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外,我的数学,就没考过满分。
这不是“凡尔赛”。
因为你要再问的话,那就是“常年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
我听数学课的感觉,就像是外国人听“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差不多。
都不用弯腰捡支笔,也一样是听不明白。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数学老师,就像是“行走的安眠药”一样。
但我还不敢真睡。
因为当老师的眼神都挺好。
虽然全程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一堆字母变成数字的。
但只要他一回头,我就必须若有所思地对他点点头。
或许这在表演上,就叫“无实物表演”吧。
数学学渣的日常
听不懂,没兴趣,怕老师。
当这三个因素攒到了一起后,数学课就成了我每天最难熬的45分钟。
虽然有些话如果直白地说出来的话,可能有些不地道。
但我最喜欢在数学课上发生的事,确实就是老师训别的同学。
因为他这一训,不仅让我精神变得好多了,而且,还能愉快地消耗掉至少五分钟。
本着“在哪跌到,就在哪躺平了”的精神,我的数学成绩就没好过。
一条辅助线,就能划清我和学霸间不可逾越的“天堑”。
所以一到考试,就总感觉选择题的四个选项,要么都对,要么没有正确答案。
有时候认真答的题,还没有蒙的正确率高…
当然了,老师也说了:
碰到不会的题,就先跳过去,不要影响答题节奏。
但我这一“跳”,就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一张试卷,半个小时就快被我给“跳”完了。
所以考试的结果,一般也都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剩下的一百四十分,就纯属“看脸”了。
说到“看脸”,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
我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一副英俊的皮囊。
(别反驳,你一定知道!)
所以虽然数学成绩比较拉胯,但还是晃晃悠悠地考了个本科。
到了大学以后,我的数学成绩就不再是垫底的了。
倒不是因为我奋发图强了,而是大伙全“炸”了。
从高等数学到线性代数,从微积分到概率论。
一连串跟数学有关的科目,能把我和同学掉的每一根头发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且大学里的数学老师跟高中的老师还不一样。
当你去问他们题目时,他们总喜欢问一句:这样的问题你是真的不会吗?
我倒是也希望我是假不会啊!
但我还不敢言语。
因为要是再多问两句,他就该问我是怎么考上大学的了…
说实话,数学差的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在大三的一段时间里,我总喜欢拿出高中的数学试卷,去重新攻关。
你别说,在接受了大学高知识密度的锻炼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跟高中时还真不一样。
而分析下来,问题大概也就出在了“数据处理”,和“不敢面对”两方面。
数学的数据处理
其实一道数学题要是“拆开”了来看的话,主要元素就像是下面这张图。
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数据、信息、处理、分析、联系和结果。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拿到一道“莫名其妙”的题时,别上来就乱了阵脚。
要先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去提取知识点。
最好写在草稿纸上。
这样在思维上,就划定了这道题的知识范畴。
虽然这看上去仍然找不到什么解题思路,但是完全可以把题目中的数据,带入知识范围内的公式。
能算出来什么是什么。
而经过这道处理算出来的新数据,会在题目信息量增大的同时,简化解题思路的梳理。
也就是说,原本“言简意赅”的题目,现在多了若干个已知数据和条件。
而题目难度,也随着数据的增加而在降低。
当然了,在中考和高考中,很多题目的解题过程并不是一杆子杵到底的。
但即便是再复杂的题,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来拆分的话,也不过就是多次“再分析”,再组合到一起的过程。
当你已知的数据足够多了之后,它们之间就会逐渐产生联系。
而你的解题思路,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让答案呼之欲出。
其实这套解题办法,还可以用在物理上。
只是在这样去解物理题的时候,还需要把题目“场景化”,以免在思路上做出违背物理规律的错误选项。
是数学难学,还是你不敢学?
在前些年,经常会听到学渣父母的一句话:不是学习的料。
而我也在很多年里,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不过转念一想,即便我在数学上,真的是“逆向天赋异禀”,但也不能总是在中学时代动不动就考不及格吧。
毕竟对于一个真正去学了人来说,及格只不过是个最低标准罢了。
况且,有不少同学在高二,甚至高三的时候,在数学上逆袭了。
难道天赋这玩意,还能突然被培养出来?
我想问题,是出在了“不敢面对”上。
为什么我高中时玩不明白数学,到了大三就可以了?
因为大学里的知识范围广、密度大,而且几乎全是逼着你不得不去学的。
在经过了两年这样的锻炼后,你会发现自己虽然对某个科目战战兢兢,但却敢于去研究了。
这感觉,就跟“靴子落地”有点像。
而当你终于正视了困难和恐惧后,你会发现包括数学在内的每一个学科,其实也并没想象中的那么“高冷”。
写在最后
学霸考试靠实力,学渣考试靠“视力”。
但是视力再好,终归眼界有限。
而实力真强,才能安身立命。
对于学习成绩“不是特别的好”的同学而言,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出在科目上,也不出在智力上,而是出在是否“敢学”上。
当你在学业想要懈怠时,不妨想想学习的苦和生活的苦,究竟哪个更苦,到底哪个苦得更久。
至于那些为学业开脱的种种理由,或许总结下来也没有多复杂。
大概率其实可能只有一个字:懒。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