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心灵生态很重要

读书是底层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很多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了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考上名校,实现鲤鱼跃龙门的阶级跳,高考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唯一公平的考试。

可现实很残酷,没有高考我们拼不过富二代,有了高考我们就能拼得过了吗?有人说:“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

这话听着有道理,我们看到富二代们的今天,是他们的父辈通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得来的。由此引发出了另一种极端的言论“读书无用”、“寒门再难出贵子”。

不得不说互联网之下,舆论是一把双刃剑,观点容易形成,更容易推翻。当然一种论调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原因存在,但结论未必就是正确的。

迄今为止,读书依然是底层最有效、成本最低的上升途径,没有之一。

歌德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如果一个人不去探索、不去发现、不折腾不寻找出路,那么他的起点就是终点。若他的起点不高,一生注定会被各种繁琐缠绕。

读书的确不能及时反馈给我们资源、平台、机会、人脉、高起点,但不读书你连辨别这些的能力都不具备,更被说抓住这些机遇了。

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富豪名人榜,哪一个不是从名牌高校出来的。漂亮的文凭是底层学子敲开阶级大门的敲门砖,连这个前提条件都没有,何谈后面的阶级跨越。

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才成为了世界首富;北大的学子毕业不一样回家乡卖猪肉,读书、文凭有何用?

首先这段话的因果关系就错位了,比尔盖茨能成功不是因为辍学,北大学子回乡卖猪肉也不是因为高文凭。

你为什么看不到比尔盖茨辍学的学校是哈佛,北大学子回乡卖猪肉,凭借自己创新的模式年入百万。

在小编有限的见识里,但凡是有些成就的人,就没有不读书的。只是有些人会因为更好的机遇放弃明面上的文凭,因为他们懂得从根本上权衡孰重孰轻?

“读书无用论”只是部分不得志的底层看到别人成功了,恰巧这个人没有什么学历;或者某个人做了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事情,恰巧又拥有高学历,由此武断推导出的结论。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句话荒唐又武断。

无论哪个时代,阶级差异都必然会存在,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律,个人很难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命运。

不管你的起点在哪里,读书都是在增加自己的潜在机会。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不断读书填充自己的头脑,扩大眼界总没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读书论》中总结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我们发现在社会中生存的每一项能力,都能在书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

和很多出生就拥有优越条件的孩子相比,出生底层的人在见识、思维、修养等方面没有很好的环境。

很多东西条件优越的孩子无须刻意学习,耳濡目染就可以,要拉平这种差距,读书就是最好、最能够得着的途径。

香港首富李嘉诚曾在某访谈中说起,自己12岁开始做学徒,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当时已经挑起一家人生活重担的李嘉诚明白,他只有努力工作和不断地求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眼界,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就得一辈子做学徒。

他那个时候一有点钱,就去买书,直到今天他依旧保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书的习惯。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知识不一定会创造财富,但只有拥有更多的知识才有可能接近财富、创造机会。

退一步讲,读书不必然会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但读书有助于人格的培养,让我们对世界有足够广阔的理解,从而把个人的人格和境界不断提高,培养高格调的“心灵生态”。

“心灵生态”对我们的境遇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是很多人在被影响的时候意识不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意志的表现,你有什么样的意志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你的行为又决定了你在社会中能取得什么成就。

一千个读者之所以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有一千种认知方式。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到最后拼的还是认知,还是学识?

马云如果认识不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李嘉诚认识不到商机,就不会有后来的商业帝国,我们不能将眼光过度地放在存量上,而要更多关注变量。

存量就是你本身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特别的意外不会改变。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在变量上,影响变量的因素有很多,而知识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因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读书不止是在学校期间要读,人只要活着就要保持学习,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基本就结束了学习生涯,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够用了,实在是糊涂。

若毕业以后放弃学习,会因为无知丢掉无数机会。古人云: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新的知识每天都在产生,若你没有长期处在学习的状态,练就自己强大的学习能力,被淘汰是很容易的事情。

社会从来不公平,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公平才让你我有机会突出重围,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吗?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参考资料:《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