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翻译的小伙伴总会苦恼于自己的“翻译腔”,有时还会陷入“翻译出来的话别人好像听不懂”的尴尬境地。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除了要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之外,还要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脱离语言外壳,更接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让对方觉得你是在“说人话”。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没,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他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即表示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缺少了此类连接词,或者逻辑标记,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语表达,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说。
所谓意合,顾名思义,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
如上句的对应汉语说法:迟了,我得走了。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句话英汉间的差异: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以上2句,讲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
汉句则干净利落,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汉后”。比如:
生活中既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这是一“因果”句,汉语表达讲究:先因后果。然而,相应的英语表达是: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这是一典型的“先果后因”句,十分自然,十分妥贴。尽管汉语也可以说:文学作品可以写悲剧,就因为生活中有悲剧。但总不如“先因后果”那么听上去顺耳,读上去顺眼。
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本句所用句式为:条件 断言,即“如果怎样,结果就怎样”。前者“条件”为轻;后者“断言”为重。其相应英语表达为: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不难看出,译文的表达与汉语表达是逆向的,即英语先“断言”后“条件”,即“结果就怎样,如果怎样”。
来源:CATTI中心 仅供学习使用
如有侵权 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