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个19岁北大保安成功考上了北大,上演了“扫地僧”式的传奇,被媒体称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
他是如何考入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的呢?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如今他又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经历。
1976年张俊诚出于山西长治的一个小山村中,父母都是农民,家中有七个孩子,一家人就靠那几亩薄田生活,对于这个家庭,能吃饱饭穿暖都是一种奢望。
他穿着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们穿着过的,到他身上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他极度自卑,不敢往人前站,更是很少讲话。
母亲对他说:“不要和他人比吃穿,人穷但志不能穷。”
那时他心中就暗自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走出大山,远离这种苦难的生活。
初中毕业,他就不再上学, 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最初,他跟着父亲和哥哥在铁矿打零工,拣石头,背矿石。父亲心疼让他少干点,他却只想多赚钱,咬着牙和他们挑一样重的东西,赚一样的钱,帮助家里致富。
在铁矿做了2年的苦力,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好消息,表哥帮他在县城里找了汽车配件厂的活儿。
终于要离开小村庄走向大县城,向梦想一步步靠近,彼时他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他极度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脏活累活抢着干,份内份外全都干。工厂们都知道有个能干活不怕累的张俊诚。
八个月后,他的表哥说:“县劳动局要向北京输送一批劳动力,你去不去?”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北京,多么神圣的名字。能在国都中做一位保安,那是何等的光荣。虽然那时是第一次接触到保安这个词,也不知道保安是做什么的。但丝毫不影响他兴奋的心情。
1994年,19岁的他踏上开往北京的大巴车,虽然儿时梦想着去城市,但真的没想到能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彼时,他不知道那里的楼有多高,路有多宽。想着想着都眼泛泪花。
到了北京,才见识到什么叫大都市,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各种形容,这次真的见到了。
工作前,要先到保安训练基地接受培训。教练还说:“具体要分到哪儿,主要看个人成绩。”
听到这儿,他心里就踏实了。凭本事就不怕,他最不怕吃苦,别人学一小时,他就学两小时。
天道酬勤!500多人的考试,他位列第一。
分配工作那天,心情极其激动。大巴车纷纷将车上的保安,送到他们所要就职的单位。
他心里有期待但还算平静,平静源于他的成绩,按成绩来分配,应该不会太差。
当车停在北京大学时,叫上了他的名字。彼时的他第一次听到北大,以前只听说过“北大荒”。
当他穿上保安制服在北大西门执勤时,看到来来往往的路人拍照留影,看到西装革履的外宾从他身边走过,看见谈吐不凡的教授,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他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地方。
这份工作让他心中充满敬畏,不敢有半点懈怠,上岗时他站得笔直,业务考核次次满分。
2个多月就破格提为保安班长,他要对得起领导对他的信任,心里一直想着树立好保安在师生中的形象。
他们借鉴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交接班规范,创立了北大的保安交接队规范。当他们第一次操作这交接仪式时,来往的师生都停下了脚步拍照,还有人特地赶来看他们的交接班仪式,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夸北大果然牛,连保安都不一样。
因北大常有外宾来访,外宾不懂中文,而他又不懂英文,当看到外国人面露轻蔑和不满,他内心充满了悲凉。
他不想给北大抹黑,于是决定学习英语,一有时间就背单词。现学就现卖,背完后他就敢大胆地和外宾对话。
他的这种学习精神打动了北大西语系的曹教授,曹老师还帮他纠正发音不正确的地方,并给他办了英语强化班的听课证。
刚开始去听怕同学们瞧不起,都要换上便装去听课。后来同学们纷纷鼓励他,他也从此不在考虑自己的身份问题。
每次遇到面熟的老师和同学们,他会打招呼敬礼,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关注到了他。
有一次他下班时德语系的教授邀请他一起散步,一路上给他讲哲学,从听不懂到越来越喜欢。
后来他才明白,人家老教授是以闲聊散步的形式,为他加班上课。在北大,大家不会关注你的出身,大家都很敬重努力,有上进心,爱学习的人。
在大家的帮扶下,他决定参加自学考试,因此他又过上了吃不饱饭的日子,他一个月工资是214元,寄回家50元,还要拿出钱来买书,时常会因没吃饱饭而肚了咕咕响。
学习这段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见过每一个时间点的北大。”一天只睡三个小时左右,不到半年时间,体重就下降了15斤。
底子确实薄,为了不被落下,他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如愿拿到了北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毕业证书。
他也成了北大保安队的一张名片,他的故事被写进了《北大燕园卫士》校刊,照片也被印到北大地图册上。还受邀到各大高校演讲。
勤奋好学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就有十多位保安相继攻读自考或成人高考。
是他开创了一个神一样的组织:北大学霸保安队。现在已经有500多位北大保安,实现了阶层跨越,有人考研,有人当上了老师。
1999年,他的合同到期,北大希望他继续留下来,但他的妻子已怀有身孕,家乡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他也想将学到的知识带给家乡的孩子,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乡。
回乡时带了两麻袋书。他先是到一所中专学校的学生处工作,后来发现学校还开设了哲学课,他看了一下教材觉得内容太简单。
他向校长申请自己试讲一堂课,整堂课非常精彩,获得评委老师们的一致通过。毕竟是由北大教授给单独开过“小灶”的,功力果然不一般。
就这样在老师的岗位上一做就是十六年,凭着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他决定自己创办一所职业学院。
曾经那个被北大老师们悉心呵护过的小保安,如今他也在用老师的身份尽心尽力去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批的寒门子弟。他要将这种爱传递下去。
如今他的职业学院已经为社会上输送了大几千的人才,每当看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学生,他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满足感。
他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如果吃不了学习的苦,那未来就一定得吃生活的苦。将这个故事与孩子一起分享吧,坚持做好自己,优秀的人才会向你靠拢。
以上,我们与孩子共勉!
感谢大家阅读,我是乐观妈妈,欢迎关注,我们同学习,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