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鸡娃”还是“佛系”养娃?

Summer姐姐 / 文

2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会上表示,新学年起,将进一步严控学生作业总量,并严禁学校向家长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给家长减负。

但是,那些海淀家长,顺义妈妈们,仍然被焦虑和担忧裹挟,一刻也不敢停下自己“鸡娃”道路上的脚步。

胎教、早教、幼儿园、幼小衔接、小升初、中考、高考、出国留学……似乎他们稍一松懈,孩子就会被严重内卷的教育洪流所吞没。

最近,我读了一本海淀妈妈的重点学校闯关记——《上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岸,是流行于家长群的一个升学“暗语”,代表孩子冲刺重点学校成功。

本书作者安柏,北大硕士毕业,曾经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经理,她在孩子小学四年级时,突然意识到时间和形势的紧迫,开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学备战。

她把多年的职场经验全用于教育,两年后,孩子成功进入北京海淀区著名的“六小强”中学。

作者认为,大多数时候,焦虑往往来自于认知死角和思维误区,探讨教育,是需要全局意识和长期主义的。

作为一个“过来人”,安柏在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和妹妹各自的孩子的升学过程,告诉我们: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作为家长可以做的,不是传递焦虑,而是科学养育,让孩子焕发生命力,增加未来的选择权,从而能够活得从容、幸福。

“佛系”妈妈开始焦虑了

以前,安柏是个“佛系”妈妈,只想着让孩子快乐成长,因此,没有海淀住房的她,只是把儿子“花生”的户口迁到了爷爷那里,让他上了一所区重点小学。

这所小学不属于海淀一流,但是学校的教学思路是注重素质教育,安柏也赞同学校的理念,因此,花生的小学生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各种各样的玩——就是没练特长;看各种各样的书——就是没看辅导书。

花生也很开心,总说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花生小学四年级上学期。

安柏突然开始感受到周围家长的变化:每位妈妈都忙忙碌碌,考级的考级,参赛的参赛,本来不报班的,也都开始报班。

而安柏也第一次在别的妈妈那里,听到了“海淀六小强”的传说。

“海淀六小强”,指的是海淀最牛的六所公立中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一零一中学、十一学校和首师大附中。

这几所中学,几乎承包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华北大的录取名额。

让孩子进入“海淀六小强”就读,是很多“海淀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作者也不例外。

但是,按往年小升初人数来看,只有5%学生能够进入北京区重点小学,1%学生才能进入市重点。

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的学生才能进入六小强!

这个概率,大概比彩票中500万的概率高一点,比每年北京车牌摇号中签的概率低一点。

一言以蔽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传说中将“六小强”作为目标的孩子,10岁前已经做到的事情

她马上行动起来,给孩子配齐了各种“班”:奥数、语文、英语,还让孩子在家里上英语网课。

本以为孩子会有些抵触,但出乎安柏意料的是,花生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

原来,花生很希望自己能和好朋友上同一所中学,而好朋友们都早早地为了“六小强”开始做各种准备,花生渐渐地开始感到着急和自卑了。

安柏没有想到,升学战争早已在孩子的世界里打响。

为了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同时又能够有充分的动力,她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了两个难度不同的目标:“冲击六小强,保底本校初中部”。

行动力,是化解焦虑的良药

安柏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经过一番调研得出结论:想要进入六小强,有以下5条途径:

第一,看看你孩子学习成绩是否处于小学前1%(普通校)或前5%(重点校)。

第二,如果觉得达不到,就早点开始培养努力去达到,同时按照六小强考试水平备考。

第三,如果前两条实在做不到,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均衡,那就需要一门特别厉害的学科或特长,奥数杯赛一等奖、足球特长(人大附“三高“班)、美术特长(清华美术班)、英语至少也要FCE证书……

第四,如果前三条都做不到,就退而求其次,进六小强民办、分校等集团校,到中考时再以降低难度的玩法进入六小强高中。

第五,如果前四条都做不到,各位家长只好靠自己努力了,当上六小强或清华北大人的老师,让孩子变成二代。

毕竟,拼娃拼不过别人,就只好拼爹拼妈了……

安柏琢磨了一下,第二、第三条路似乎还值得一搏,于是,她开始分析“战况”。

如果纯粹按照升学的“功利性”目的,孩子只有把兴趣发展成特长,才能够成为他自己的“竞争优势”。

说得“残忍”一点,简历中写上“热爱弹琴、喜欢踢足球或者其他”,什么都说明不了,只有变成“钢琴10级,海淀区足球队主力”等,才是有用的。

作者的儿子花生,就属于前者。

但是,既然叫做“特长”,那么培养“特长”需要的时间也会特别“长”,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这么一来,只剩下第二条路可以走。

在分析了情况之后,安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从世界500强的企业辞职,全职陪伴孩子备战小升初,重点抓孩子的学习成绩。

她坚信,行动力是化解焦虑的良药,行动起来,就能够拉近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刚开始,北大硕士毕业的她,对辅导孩子的学习信心十足。但是,她很快发现,不能用自己做学生时的经验来衡量当下的教育。

于是,她开始重新学习小学课程,并且报名了雅思考试,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学习英语。

三个月下来,她背完了一大本雅思词汇,做了60篇阅读理解,写了20篇小作文、20篇大作文,暑假期间还拉着儿子一起练习口语。

最后,她的雅思考试得到了7.5分的高分。

紧接着,她再接再厉,和孩子一块上起了数学网课,一边上课一边记笔记。

孩子在妈妈的陪伴和激励下,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在她周围,因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自己考级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她不无感慨地说: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中年人,都是被孩子激励的。

出师不利

安柏和孩子如此努力,一开始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在五年级升六年级时,花生参加了一次六小强的考试,数学题没有做完,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也写得一塌糊涂,初试之后就再也没了回应。

与此同时,原本以为可以“保底”的本校初中部,也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花生在六年级时,考进了本校初中部的“坑班”,坑班一共有200人,分为十个班,每月都有考试,按照名次重新分班。

最终,学校会从这200个学生里,选择40个人升入本校初中部。

第一次考试,花生只进入到了7班,也就是只考了一百多名。

后来,尽管花生的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最终还是没有进入入选名单。

备受打击的花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深知给自己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

峰回路转,成功“上岸”

花生受挫之后,安柏的老领导安慰她:如果等派位进入了普通学校,成为“鸡头”,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究竟哪个是更好的选择呢?

一开始,作者对老领导的说法不以为然:谁不想进好学校呢?“鸡头”只不过是安慰自己的无奈之语罢了。

直到她读到了一本叫做《逆转: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的书,里面讲述了一个精英学校里的“非尖子生”遭遇的困境。

原本已经很优秀的学生,因为周围更加顶尖的优秀学生太多,从而感到了无尽的压力,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错失了适合自己的大学。

除了极少数“金字塔顶尖”的精英学生,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到底是做鸡头还是凤尾,应当是取决于自己的个性与定位。

你究竟是想做个优秀生里的普通人,泯然于优秀,还是做一个普通人里的优秀生,超越于普通呢?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么一想,作者对于花生有可能去普通初中的结果,也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她对花生说:“我们尽力就好,如果派位到普通学校,那我们就加倍努力,中考再战,也还是有机会的。”

后来,在花生小升初的最后关头,他又得到了一个六小强集团校的考试机会,近200个报名者中,只有3个名额,而他们只有半个月的备考时间。

作者设计了50道可能出现的面试题,和花生进行了半个月的强化训练。

考试结束后,花生如愿以偿地收到了面试通知,并且抓住了3/200的机会,终于搭上了进入“六小强”的末班车。

作者在书中说,如果重来一次,她还是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但会调整一下具体做法,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品格和内驱力,同时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沟通方式。

换句话说,作为家长,长期“佛系”不行,过度“鸡娃”也要不得。

我们身处不确定的世界,教育是陪孩子在不确定性中成长,教育理念重在探索中坚守,摇摆后坚定。

金句

很多孩子并不讨厌学习,只是不喜欢大人定义的狭义的学习,也不讨厌学校,只是不喜欢从早到晚都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

家长“因材施教”,是站在孩子的立场,找到适合的道路。

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学霸的呢?是从我妈妈认为我是个平凡的孩子开始的。

在大多数名校面试官面前,一个从标准化流程里精心打磨出来的“产品”,可能还比不上一个有瑕疵的、活生生的人。

真正优秀的学校,展现了管理上的卓越以及超强的责任心,真正优秀的孩子,体现出他们的自控力和内驱力。

写在最后的

有人说,读完这本书,老母亲好像更焦虑了:这书中的妈妈,一点儿也不“佛系”啊!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这要看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本书的。

如果把这本书当做完全可以照搬的“教育指南“,那么一定会失望。

因为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适合作者家庭的方法,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家庭。如果不加以甄别地一味照搬,无异于削足适履。

包括作者辞职、全职帮助孩子备战小升初的做法,是个人选择,也是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值得与否,冷暖自知。

因此,我更倾向于把它定位成从个人视角,展现育儿实战和育儿经验的一次经历分享。

我们看到了作者和孩子之间是怎样互相尊重、支持与理解的,也会推己及人,考虑属于自己家庭、自己孩子的独特方法。

鸡娃的背后,其实是家长们的集体性焦虑。

作为家长,遇到自己的育儿困境时,在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时,应当尝试着学习、思考和改变,借鉴别人的认知与经验,重塑自己的认知。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上岸”,但其实小升初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漫长的人生,道阻且长,没有真正的“上岸”。

无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是一路升入名校,成为出类拔萃的“精英”,还是简单快乐,平安顺遂,都要认清楚的一点是:

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关键是要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倾听孩子内心的意愿和选择,然后,给予他坚定而温暖的支持。

如此一来,是否“上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必苛求自己从不犯错,更不必苛求完美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在亲身践行中,父母在教育认知上的提升,以及逐渐形成的科学养育方法,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将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

为孩子构建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这才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

以上。

你属于“佛系家长”还是“鸡娃家长”?欢迎留言。

「 壹荐 」

《上岸》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安柏 著

中信出版集团

- 作 者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