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个讲述德国教育的纪录片——《德国“制造”的孩子》
《德国“制造”的孩子》是由长期定居在德国的华人导演朱春光拍摄的,他以在德华裔家庭孩子上幼儿园的过程为主,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德国幼儿园教育是怎样的。
纪录片的小主角是一对华裔小姐妹——小米和小麦,他们就读于德国南部城市因戈尔施塔特的一所公立幼儿园。
在这个幼儿园中,每天早上八点半会有一个名为“MorqenKries”的活动,也就是幼儿园的晨会。
孩子分会在这个时间做一些小游戏,学习、分享一些音乐、美术之类的技能,或者分享一下今天的日期、天气之类的生活常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所幼儿园实行的是混龄教育,也就是说孩子们不分大班、中班、小班,所有孩子都混在一起,小米和小麦两姐妹在学校也能像在家一样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而在晨会结束之后,孩子们会进行一个名为“Projekt”的小活动,小米和小麦参加的是名为《遥远的国度》的活动,活动期间,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去了解、收集(除德国外)的其他国家的信息,而老师并不直接参与其中,只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正是在这种从幼儿园就开始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互动、合作、讨论中获得了各项能力的发展,从幼儿园便“领跑”在先。
德国还有哪些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接触自然、了解常识
在德国的幼儿园,孩子们并不直接学1+1=2等计算,也不用学习字母、拼读,但是他们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接触大自然、了解生活常识。
比如孩子们会集体到樱桃园了解植物的生长、学习采摘,到消防队等场所参观、学习消防等安全知识,在幼儿园中举办小型跳蚤市场了解买卖、货币知识……
孩子从德国的幼儿园中毕业后,未必能在计算、背诵等方面有特别大的进步,但都能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
阅读是最好的教养
德国人真的很爱读书,根据2019年的数据,德国人口总数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七,但是德国却是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
德国的书商和出版商协会从1959年起就会在每年举办朗读大赛,根据2017年的数据显示,当时德国有7000所学校的超过57万中小学生参加了比赛。可见阅读在德国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