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的“破窗效应”:孩子不爱学习,是有原因的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不得不说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孩子不爱学习,只想玩乐,这正是父母们所担心的事情。

快乐教育容易让孩子养废了,棍棒教育又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阴影。那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爱上读书呢?

这就得说说“破窗效应”了。这个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来的。

1969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停在杂乱的社区。结果发现,杂乱社区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中产社区那一辆,一周也安然无恙。

后来,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津巴多把中产社区这辆的玻璃敲了个洞。结果呢,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在这项实验为基础,威尔逊、凯琳就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打坏了,而且又没及时维修。那么,其他人可能会受到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越往下发展下去,人们会继续破坏,最后有可能滋生更严重的事件发生。

为什么会存在“破窗理论”呢?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如地已经很脏了,你再弄脏了也不觉得什么。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当中,反正事情已经很糟糕了,而且没人因此受到惩罚,自己也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其实,这些说法从根源上就是认知错误,并不是说别人做错了事情,我们也要跟着做错误的事情,而且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会是证明你无错的理由。

任何不好的现象的存在,如果没有及时修正完善,很有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果。

比如说减肥这个问题,今天因为太累了,不想跑步,明天又因为太忙了,也不去跑步,久而久之,你就会彻底放弃减肥了,大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也是这样的规律,你今天偷懒一下,明天也偷懒一下,虽然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长此以往,你就会彻底沦为一个不努力的人,甚至很可能自暴自弃。

有句话叫: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放纵、懈怠一天,就相当于打破一个小洞。

如果对此意识不到严重性,不及时收敛的话,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破洞,最后便会千疮百孔。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破窗效应”是很好地利用了人们的心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可以用“破窗效应”的反作用,就是“以身作则”,让孩子觉得是个“破窗”,跟着一起做。

比如苏洵就是这么教育苏轼和苏辙的。

为了让苏轼和苏辙对学习产生兴趣,每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就故意躲在一个角落看书。当孩子走进的时候,他又故意把书藏起来。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经过苏洵的这样“偷偷摸摸”地看书,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有一天,苏洵出门,苏轼和苏辙趁着父亲不在家,他们偷偷溜进书房,把书找出来认真读起来。后来苏洵就经常“出门”,苏轼和苏辙偷偷溜进书房读书。渐渐地,苏轼和苏辙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学习的习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除了这种反馈,我们还要学会不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破窗”。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有些错误的或者不礼貌的举动,不管什么场合随便给孩子贴标签,骂孩子没出息或者说孩子“笨”。其实就是在暗示孩子“你是一个破窗”。

这样的结果,一是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不愿与家长沟通,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二是孩子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没有了进取心,在学习、纪律、品行等方面会越来越差。

人,一旦放任自己有第一次,就会有以后的无数次。我们要尽可能去保证自己在处理事情和做人做事的时候,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孩子的坏习惯要及时地提醒、纠正,不然后果会很严重。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