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从小学开始,寒窗苦读12年,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高考。哪怕中国的高考被再多的人诟病是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也有很多人说高考并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的高考哪怕放眼全世界,也是最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考试之一。
随着高校扩招,高考在人们心中的难度逐渐降低,大学生也不再是“金凤凰”。但放到上个世纪来看,一个大学生完全就是能够光宗耀祖的存在。除开凭借成绩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项进入大学的特殊门槛,那就是特招。
比如说前几年四川那位用甲骨文写作文的考生,就是凭借着一手甲骨文加金文以及小篆等混合体,被特招进了川大。这种事并非特例,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发生过这样一起特招,特招的主人叫做臧克家。
臧克家这个名字估计不少人感到很熟悉,著名的近现代大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他竟然高考数学0分,语文只写了一句话,假的吧?不,这是真的,这跟臧克家的出身有关。虽然臧克家的名字起的很想西藏那边的,但其实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东人,出生在山东潍坊诸城臧场。
因为是出身小地主家庭,臧克家从小还是读过一些书的,不过他读的都是古文,上学也是去的私塾,他能背诵几十篇古文,却解不出一道数学题。在1905年起,中国的高考制度就已经出现了,臧克家在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决定也去参加高考。
但是拿到高考试卷的那一刻,臧克家呆住了,他根本没有学过数学,一道题都不会做。好不容易捱完数学考试时间,等到语文试卷发下来后,臧克家再一次受到了打击。他哪怕能够背诵再多古文,但他接触白话文的时间还是太短了,那些分析思想之类的题目根本做不出。
臧克家知道自己这次成绩肯定不会很好,但他又不甘心,因此在试卷上分3行写下了一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如果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陷入无底的苦海。”
这跟当时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目“生活方式”以及“你为什么考青岛大学”是完全不贴合的,等于说这就是跑题了,但恰好那一次改试卷的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闻一多觉得臧克家这一句话虽然只有3行字,却掌握了诗歌的精髓,因此给了他语文98分的好成绩(当时满分100),还特招臧克家进入青岛大学,也就是如今山东大学的前身,并且还收他为徒。
进入了大学后的臧克家依旧偏科严重,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闻一多特招他没有给错机会,臧克家成长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