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专家段涛教授介绍:只要孩子正常,在37-42周中的任何一天分娩都算正常。
怀孕后,尤其是越到孕晚期,孕妈就掐着手指算日子,看看自己距离预产期还有多久,眼巴巴地盼着自己卸货。
但生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
自己在孕期算的预产期,很多时候都不是特别准确,胎儿不是提前发动,就会过了预产期好久也没有消息,
着实让孕妈十分不理解预产期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预产期”一说?
预产期,就是
医生根据孕妇的末次月经,按照孕期40周来推算的一个大概的生产时间,这样好让孕妈和家里人有个心理准备。
但实际上,真正在预产期当天出生的宝宝并不多。据数据不完全统计:
大约有接近5% 左右的女性在40周预产期这天分娩,而在预产期前后3天分娩的大约有25%,在预产期前后1周分娩的大约为50-60%,在预产期前后2周分娩的大约为80%,另外还有20%在38周和42周以后分娩。
主要原因就是预产期是估计出来的生产日期,
由于孕妇的月经周期的不固定,以及受精卵着床的先后,预产期出现偏差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说,
预产期并非是宝宝出生的特定时间,而仅仅是一个范围。
宝宝出生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过程,而成熟的宝宝自然就是“足月儿”了,对于足月儿的定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时间计量。
足月儿的妊娠时间
按照我国对于足月儿的评定标准:
孕龄超过37周的就属于“足月儿”。更准确地分为:37周+0~41周+6出生的宝宝,都属于正常的足月儿。
而美国对于足月儿的划分更为详细:
他们把37周+0~41周+6定义为“早期足月儿”,将41周+0~41周+6定义为“晚期足月儿”,而将39周+0~40周+6出生的宝宝才评价为“标准的足月儿”。
出生时间不同的宝宝,有哪些差异?
其实,
宝宝出生时间不同,最直接的区别就是吃奶量、自主控制体温和自主呼吸的能力。
对于那些“
早期足月儿
”,他们可能会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黄疸、体温偏低或者吃奶量较少的表现;
而对于那些“
晚期足月儿
”,由于胎盘功能的降低和羊水量的减少,胎儿会存在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增加了宝宝出生后“重症监护”的可能性。
预产期前和预产期后出生的孩子,还有哪些区别?
除去出生时间不同,预产期前后出生的孩子,还有以下的区别:
1. 早于预产期,容易生出早产儿
一般情况下,胎儿在37周以后的出生的,都算得上是“足月儿”。但如果早于37周前出生,那么孩子就属于“早产儿”。
如今医疗技术发达,早产的孩子成活率很高,但是由于在妈妈子宫内发育不足,所以早产儿的体重和身体其他各个器官的发育都不太成熟,各项指标也是远远低于那些足月儿的。
所以,早产儿出生后,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差,都需要在“保温箱”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到他们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后,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接触外面的环境。
2. 晚于预产期,胎儿发育过大
晚于预产期出生的孩子,甚至已经超过妊娠42周的胎儿,他们由于在体内妊娠的时间较长,
胎盘的老化和羊水的浑浊几率都会增高,而胎儿也极容易出现缺氧而导致窒息。
同时,胎儿在宫内妊娠越久,吸收的营养也越足,很容易由于
体积过大而成为“巨大儿”
,不利于以后孕妈妈的分娩,出现难产的情况。
因此,无论是过早出生还是过晚出生,都是不利于胎儿的健康的。
今日话题:你家宝宝当初是预产期之前出生,还是预产期之后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