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说的话而崩溃大哭,妈妈对他说:我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的!结果孩子只注意到了字面意思,还说妈妈在坑他。孩子确实理解错了,他并不知道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
养娃的过程中家长确实与孩子的“屎”和“尿”没少接触,不仅平时要喂奶,还要清洗孩子尿湿的裤子和床单。
小婴儿尿床大人都能理解,毕竟他还小不会表达,只要给他穿上纸尿裤就好了。不过也有家长不想让宝宝的屁屁闷在纸尿裤里,于是选择把宝宝抱在怀里“把尿”。
对于还不会坐的小婴儿来说,把尿会影响孩子的脊柱发育,和身体健康。当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这种行为不好,开始改变了做法,摒弃了传统的把尿方式,却出现了“变相把尿”,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不利影响。
孩子被奶奶带后,更爱尿床了
团子1岁时,我因为工作原因把她送到婆婆家住了一段时间,等我忙完工作把团子接回来住,发现她总是尿裤子。
原本晚上会睡整觉,不穿纸尿裤也很少把床尿湿,从婆婆家回来后尿床次数也增加了。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孩子在婆婆家住得不适应,直到有一天婆婆来看孩子,我才找到尿裤子的原因。
我在厨房里给婆婆准备饭菜,听见婆婆说:大孙女儿,奶奶带你去“嘘嘘”;准备开饭时,婆婆又领着女儿去卫生间。吃完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婆婆再次带着女儿去“嘘嘘”。
我大概算了一下,每次婆婆带团子去“嘘嘘”,间隔不超过一小时。其实我知道婆婆是出于好心,既不想让孩子被纸尿裤束缚着,也不想让他尿裤子,但她做法恰恰就是现在的“变相把尿”。
所谓的“变相把尿”,就是不断提醒孩子去卫生间,不管孩子有没有尿意。
他们会质疑孩子哭的时候,是因为憋尿难受,于是让大哭的孩子去厕所“释放”一下。感觉孩子有一会儿没尿了,就带着他去厕所“挤”出一点尿。刚刚喝完水,担心孩子一会尿裤子,就提前带孩子去卫生间尿一次。半夜孩子睡得正香,担心他尿床,硬是把孩子叫醒去“嘘嘘”。
类似这种强迫孩子去卫生间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老人会有这种行为,很多年轻的父母也在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孩子真的不尿裤子了,却无形中带来了很多弊端。
“变相把尿”带来的弊端,比尿裤子还多
当家长用“变相把尿”的方式带娃,娃在自己身边看不出什么异常表现,一旦换了环境、换个人带,孩子尿床和尿裤子的次数会明显增多,“变相把尿”带来的弊端不止这些。
▼ 让孩子形成“强迫症”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即使他已经成年了,还是会在紧张时、或者去重要场合之前必须去一次卫生间。
几个人一起开心地逛街,他中途会一直感觉有尿意,准备坐车之前必须去一次卫生间。不是在卫生间里,就是在去找卫生间的路上,折腾自己也折腾着身边的人。经历过“变相把尿”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有这些行为。
因为在他小时候不是主动如厕,而是一直被家长提醒,慢慢的自主判断能力弱,总担心自己尿裤子,即使没有尿意也不停地往卫生间跑,形成类似强迫症心理。
▼不利于大脑发育 自主控制力弱
正常的排尿是在宝宝膀胱充盈时,大脑对此做出反应并发射如厕信号,从而产生的主动意识和行为。
但被家长“变相把尿”的孩子,很少接收到这个信号,间接影响了大脑发育,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如厕,也无法很好控制自己,从而造成频繁尿裤子的情况。
尿裤子是孩子会经历的正常发育阶段,改善这一情况不是让他频繁排如厕,而是让他学会自主如厕,这就需要发家长发现孩子表现出的如厕信号。
观察宝宝的“如厕信号”,引导他自主如厕
在18个月左右如厕训练就不晚,这时宝宝完全可以坐稳,并能自己走到便盆旁,这时家长再去引导和提醒就。
1. 宝宝突然不动了:如果宝宝玩得正开心,突然在原地发呆,还有夹腿或者岔开腿的动作,说明宝宝有尿意了。
2. 宝宝“打哆嗦”:宝宝在有尿意时,会不自觉的“打哆嗦”,如果周围环境并不冷,宝宝也没有受刺激,“打哆嗦”也是如厕信号。
3. 观察宝宝体内生物钟:观察不好信号的家长,可以记录宝宝尿裤子的时间,寻找出规律,人的体内是有生物钟的,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宝宝每天如厕时间是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