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京誉君听到了一个教育同行的吐槽。
这位老师不久前遇到了一个难题,新课改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式讨论。为此,这位老师所在学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学生们划分为小组教学。
但,不久后,这样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家长们的质疑,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学得挺好的,这样划分小组,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孩子成绩难免会有波动,并且一个小组里面有好就有不好,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还会拖后腿!
还有家长觉得,在课堂上老师几分钟就能讲完的知识点,非要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万万没想到,一次简单的教学创新课,引起了家长们这么大的反映,这也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她震惊如今的家长手伸得太长,也震惊如今的学校、老师地位如此“卑微”!这是以前从未遇到的情况。
何况,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本身就是各有长处,有的活泼脑洞大,有的谨慎有条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而且,教师全程跟踪小组合作过程,并未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
家长常指导,教师乱阵脚
细听之下,感觉不可思议,但其实,事情远要比实际严重得多!有些家长对自家孩子要求较高,要求加快教学进度;而有些家长则希望查漏补缺。
这些家长的声音如今已经在老师们的耳边响起,如果遇到了刚毕业的老师极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平衡各方声音。
为了减少冲突,很多老师选择保守方法,一些教师变得束手束脚,一些教育创新的想法也很难在课上实现!
家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编外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就不得不提学历的问题了,如今的学生家长大多都是90后,而90后相对于80后和70后在学历水平上有很大的提升。
90后人群的人数大概在1.75亿,每一年大概1700万人。其中,一半人能参加到高考,然后本科录取2层,大专录取2层,还有1层高考失利。
结果就是90后本科3600多万,录取率每年都在增长,每年不到400万人,还有同等数量的大专生,这其中还不包括,后续进行的学历提升。从目前学历的贬值程度就可以看出,90后的学历水平要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而学校中的教师除去新来的90后老师,其余老师学历水平并不过关,本科、函授、大专......各种水平都有,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点,学生家长的学历水平可能要比教师的学历高。
并且90后们当年那些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为了将来的稳定,选择定向师范、或者一些二本、专科师范院校,毕业就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稳定且相对体面。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个真实而令人尴尬的“笑话”:当年的手下败将成为我孩子的老师,我该怎么办?他们能教好我的孩子吗?这些高学历家长往往就会产生这样的焦虑,才导致了如今对教师们“五花八门”的指导。
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家长与老师应该各司其职!
其实细想,教育孩子的门槛还是很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想法,家长教育孩子结果不达标大多会埋怨孩子“太笨”,但如果老师教育孩子的结果不达标,则是会埋怨老师的能力太弱!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老师是自带职业属性的,但教育问题千头万绪,何况一个班级里不只有一个学生,出现些偏差也在所难免!
其实,除了这种个别对教学“指手画脚”的高学历家长,大多数家长对于教师的专业性还是认可的,毕竟在教育的专业性上,学校具有先天优势。
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会从大局出发,以结果为导向。
而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往往是针对自己家孩子一个人,是从微观出发,二者的教育角度不同,产生矛盾也在所难免,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毕竟是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的地方,家长的学历再高也是业余的,老师的学历再低也是专业的,用自己的业余去碰撞老师的专业,无异于以卵击石。
家长与老师还应找好各自的角色,分清教育的边界,这样对三方都是好的,选择了学校就要放下戒心!
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学生才能像学生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网络流传,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只有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学生才能像学生”。
老师要怎么做才是“像老师”呢?身为老师,应本着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坦诚与家长进行交流。教师和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时要尊重家长,用语要恰当。
此外,孩子的情况也是他们的隐私,批评孩子时要顾及家长和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可以找个相对私密的地方,和家长静下心来谈。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像家长”?家长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评判老师,认为老师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有意见,可以先私下找老师沟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注意方式方法。
目前的家校关系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老师给家长‘’留作业”,家长“指导”老师学习,这样的教育乱象已经不算稀奇了。
想要改变其实并不算难,只要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老师、家长、学生都意识不到!
所以,您觉得如何应对家长的这种“指导”老师的行为,家校关系如何才能和平共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