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慧主创团
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
近日,被这样的一条新闻惊到了。
北京大兴马某那天突然收到一条微信,说自己11岁的儿子被绑架了:
“没有10万别想孩子回来!”
马某吓坏了,打了个语音过去,却被挂断。
劫匪挑衅地说,我会接么?转账!
这下马某彻底慌了,连忙报了警。
没想到当警察找到孩子时,却集体傻了眼:他正在同学家,开心地玩着电脑游戏!
原来,这都是孩子自导自演的闹剧,只因为作业没写怕被责骂,就编个故事转移注意力。
不管怎么说,还好是虚惊一场!
有人评论说:人小鬼大,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手腕!
也有人表示担忧:还是打少了,多打几次就不敢了!
不得不说,熊孩子的表演天赋真不错,除了那句“哈哈哈哈”,还真找不出什么破绽。
仔细想想,身边的“小戏精”还真不少,说谎糊弄老师和家长,编起瞎话眼都不眨。
难道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天性顽劣吗?我不这么认为!
01
前不久还发生过一桩“自制”绑架案,但结局就心酸多了。
22岁男子代某伪装成绑匪,向父母敲诈65000元,否则就威胁将儿子活埋。
不但如此,他还把白毛巾塞进嘴里,发了张“绑架照”恐吓父母。
父亲情急之下转了1000元后报案,最后才知道,绑匪就是儿子。
法庭上,代某道出事情的原委,却意外地让人有些心疼。
代某确实欠有外债,也知道父亲不会帮他偿还,他敲诈的主要目的,是看看父母会不会赎他。
因为他不论做什么事情,父母总是一口气反驳,无论他怎样努力工作,永远只有批评。
“但是我不甘心,我想知道他们会不会在乎我一次。”
不过为了这场闹剧,他要付出“有期徒刑10个月,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的代价。
22岁的成年人,以触犯法律的方式博取父母的关注,幼稚,可笑,也很悲哀。
一个人从小遭受了多少冷待和打击,才会想尽办法,只为得到父母一个肯定的拥抱?
据报道,代某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予谅解,表示只有冷处理、打压才能让人独立,自力更生。
想起张德芬的一句话: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独立,抗挫,耐磨,坚强,当然是我们希望孩子具有的优良品质。
但是冷漠、苛责和专断无法带来这些成长,只能留下看不见的伤痕。
那些成长中不被看到的情感需求,会不断吞噬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人如临深渊。
那些反复被父母提起的缺陷,会一次次摧毁孩子的自信心,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02
央视《走近科学》有一期,相信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重庆8岁男孩舒翱患了怪病,像僵尸一样龇牙咧嘴,并手并脚地到处乱跳,
嚷着要吸血,目露凶光,像要吃人一样,一闹就是四个小时。
更诡异的是,舒翱还一直叫嚷着:
“我是左宗棠,我是被你们舒家杀死的,把头还给我!”
左宗棠是清朝军政大臣,洋务派领袖,一个过世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人物,
跟舒家有什么关系,又怎么“附身”舒翱了呢?
没办法,南下打工的父母立刻赶回老家,四处求医,却还是不见好转。
直到这件事越闹越大,不少记者纷至沓来,舒翱才慢慢说出真相。
原来从他1岁开始就成了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一块儿生活,一两年才能见到父母。
他在电视上看到“左宗棠、吸血鬼”,于是心生一计:
如果我病了,爸妈说不定会回来看我呢?
果然这么一闹,他瞬间成了全家的中心,天天被爸妈捧在掌心。
所以,才有了这出“左宗棠附身僵尸男孩”的闹剧,让人哭笑不得。
不得不说,有些孩子的演技,是被父母磨练出来的。
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让爸妈多看自己几眼,多说几句话,哪怕是责怪和批评也是好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母亲突然对婴儿的任何反应无动于衷,婴儿就变得烦躁不安,尖叫痛哭,直到妈妈拥抱他,才能恢复平静。
心理学家说:
行为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是关系问题。
关系就好比一个管道,关系管道通畅了,什么都没关系了。关系管道不通畅,什么都有关系。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试图被看见,有时候被忽略的痛苦,远远大于物质上的匮乏。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需要被爱,尤其是当他们不值得被爱时。
你是否想过,孩子屡教不改的问题行为背后,不过是想让你多关注一点?
03
想起前不久家里发生的一件事:
亲戚的女儿去美国读书,孩子经常和他们视频,聊生活学习,前两年安然无恙。
结果第三年夫妻俩去美国看女儿,才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去学校报到,这几年一直在学烹饪。
夫妻俩气得眼泪都冒出来了,女儿哭丧着脸说:
“我根本不想学金融,你们卖了房子逼我来,可是我真的学不下去,我喜欢做菜。”
原来这几年,他们都活在孩子精心编织的一场戏里!
父母心疼上百万的血汗钱,而孩子也在自责和无奈中,蹉跎了太多时光。
但说到底,这个尴尬的局面,不也是父母无视孩子的需要、自说自话的后果吗?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但其实我们对孩子如此陌生。
就像不久前那个父亲,为了庆祝儿子上清华,又是摆宴席,又是拉横幅。
谁料,分数是假的,通知书是伪造的,一切都是儿子演的戏。
有个网友可谓一针见血:
说儿子造假丢脸,不如说父亲失察更丢脸。
自己儿子是个什么料,做爹妈的心里没点数吗?
明明只有200分的水平,父亲偏偏信他能考上清华,可见平时对儿子的学习有多不在意。
没有植物能自发成长,优秀健康的孩子,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关注和陪伴。
寒门双胞胎赵稞、赵棣,今年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考上北大,引来艳羡无数。
除了兄弟俩的勤奋,父亲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虽然父亲无法给他们学习上的指导,但是三年来他的鼓励和陪伴着兄弟俩:
“刚进一中时,经常打电话跟我说压力大,作业做不完,我就跟他们说,挺住,这三年你必须挺住,挺住就过去了。”
而且,父亲每周末都会赶到县城陪儿子聊天,有一次因为大雪封路没了班车,他就找老师要了孩子自习的视频,才放下心来。
兄弟俩说,这三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想到有父亲在身后,都会特别有底气。
有句话说得好:联结始于关注,亲密始于看见。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被看见、被需要、被接纳是安全感的基础,这可能比物质奖励更令人愉悦、满足。
不要轻易缺席孩子的成长,否则就别怪他们怎么那么暴躁、叛逆、古怪;
不要总是指摘孩子的缺陷,太追求完美,可能会成为框死一个人的噩梦;
不要无视孩子的渴望,父母不是木匠而是园丁,最大的成功就是唤醒深埋在孩子心底的种子。
幾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连孩子都对自己逢场作戏。
当孩子向你伸出手,流露出最真实的样子,请多些耐心,少些评价,
别把他们逼成戏精,其实每个人本来的样子,就足够闪亮。
本文来源于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重视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