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两会上关于教育的各种提案很热,比如下面这个: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
更有趣的是家长们的反应。
河南商报做了个小调查,有九成的家长不赞同取消作业,还有超过八成的家长说,会主动给孩子布置作业。
我对这个调查结果一点都不意外。
估摸着不赞成的家长都是觉得,要是没有了作业,肯定有人会变本加厉的转投课外培训,反而会加重家长的负担;
再说,不做作业,怎么知道孩子学了些什么呢?怎么能巩固课堂知识呢?成绩怎么能好呢?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综艺节目,叫《亲爱的小课桌》,里面有一个凯凯妈妈叫人“过目难忘”。
难忘在什么地方呢?难忘在她给儿子布置作业的方式。
他的儿子凯凯,7岁,上一年级。每天,凯凯妈妈给儿子布置的作业,比学校的作业还多得多。
除了学校的作业,凯凯每天还得做一张语文考卷、一张数学考卷,再加两篇阅读。
这还没完。
如果发现孩子偷懒,不好意思,再加一张考卷;
错三道题目,不好意思,再加一张考卷;
妈妈觉得你做题不仔细,不好意思,再加一张,做到仔细为止。
一个寒假,孩子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题,外加50页自打卷。
真正的魔鬼式练习。
但是,凯凯妈妈觉得儿子的作业并不多,因为——邻居家孩子做的比这更多。
我知道她说“不多”,是真心的,因为她的“不多”,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比她疯狂的家长,恐怕真的大有人在。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还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
所以,我觉得文章一开始说到的这个两会提案挺好的,因为至少它引起了很多争论,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了家庭作业的合理性上来了——
家庭作业要不要做?对成绩有没有帮助?怎样的作业才是有帮助的作业?多少量合适?
这是值得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不过,“全面取消”的建议,过于一刀切了。怎样的作业合理,要分两种类型的知识来看待:记忆类的知识,和概念类的知识。
一、记忆类知识:警惕“超度学习”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过一个理论,叫“过度学习”理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果把一个人学习某个知识,做到完全掌握不出错的程度作为100%,那么,要想保持住这种掌握程度,就需要再用一定时间来不断巩固这个知识。
那有人就觉得,既然巩固好,那我就不停加量呗。
但要注意,艾宾浩斯的这个理论,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是针对“识记类”的知识,就是说要背要记的内容。
也就是说,像要记的单词、要背的课文,适当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
第二,这个加量学习,有个临界点。
一般来说,在达到100%的掌握程度之后,再增加50%的学习是效果最好的。打个简单比方,我读了10遍,记住了一个单词,那么再复习5遍,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当然,这里涉及到了遗忘曲线等等问题,以后详聊)。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如果过了这个临界点,就是“超度学习”了。
像凯凯妈妈给儿子布置的这种超度的作业,对学习就只有伤害。
这个时候,孩子会不断体验对学习的厌倦、烦躁、恐惧、抗拒的心情。
就像节目里有个教育专家说的:一个孩子如果在学习才刚开始的时候,就加入了厌学者行列,家长“功不可没”。
而且,这种厌学有个“延时反应”,可能当下看不出来,但会在将来体现出来。
二、概念类知识:反思性作业才有用
另外一种知识,是概念类的知识,就是像数学这样,不是靠记忆,而是依靠理解、抽象、深入的思考才能“弄懂”一个概念背后的工作原理的知识。
对于概念类知识,有几个有趣的研究结果。
大家应该都知道PISA——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权威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小组。
他们有1300万学生的数据。
2015年他们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在研究了家庭作业和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家庭作业并不会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他们甚至提出了质疑,认为数学家庭作业没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一个研究则发现,作业量比较大的国家的数学平均成绩,比作业量小的国家的平均成绩要低很多。
这里的作业,指的是传统的那种重复性的习题。也就是说,对于数学这一类概念类的知识,做大量的练习,不仅对成绩没帮助,还会有反作用。
其实这很好理解。
概念性的知识,如果你弄懂了,就不再需要重复练习它。就像骑自行车,一旦你会骑了,你不用每天再骑个100公里来巩固它。而如果孩子不懂,机械的做100道题,也不能帮助孩子真的弄懂。
那什么样的作业有用呢?
《这才是数学》的作者乔.博勒非常推崇“反思性”的家庭作业。
他举了一个例子。
美国加州一所中学的两个数学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反思性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一般情况下,她们每晚会给学生留几道反思性的问题,和1~5道练习题(数量取决于练习题的难度)。
这些反思性问题是类似这样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今天你是否有问题还没有弄懂?如果没有,请你自己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并解出来。请描述你或者你的同学今天所犯的一个错误或者对某个概念的错误理解。你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了什么?如果今天课堂上学习了两种东西,这两种东西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在哪里?
孩子们回家需要认真的思考这些问题,并且第二天在学校进行分享。
在采取这样的家庭作业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变得积极了很多,而且数学成绩普遍提高了。
三、帮助孩子进行“作业管理”
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在外部条件没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作业管理”的。
每天开始做作业之前,我们可以问孩子两个问题:
“今天学的内容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哪些会了,哪些不会?”
对于孩子说“会”的知识,找到相关的作业,让孩子做几道,并且把过程讲给你听。
然后,再问几个问题:
“这道题,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吗?”“它跟你前几天学的东西,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不同?”
这些问题,会帮助孩子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体系;也让孩子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掌握,形成这种反思和规划学习的习惯。
这些,是孩子需要养成的真正重要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