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了一个话题,说的是著名作家余华为某教育机构的活动“站台”,演讲的主题是“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
说起来惭愧,虽然余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并不是通过社会新闻,而是我关注的一个娱乐博主的微博:
啊?余华教中高考作文,怎么就能说明“文学已死”了?
像某些网友所说:“连余华这么知名的作家,都得走下神坛,靠参加这些商业性质的活动来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样的观点下面,有人提出了反驳:
先不论余华这种级别的作家,能不能靠版税养活自己,就说“神坛上的人”凭本事挣钱这个事,我真的想举双手赞成!
就像去年有个新闻,说钟南山的儿子钟帏德,因为用了一条爱马仕的腰带,结果被网友们狂喷:
???
钟南山的儿子怎么不能用爱马仕呢?更何况,排除“钟南山之子”这个身份,钟帏德本人,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样的人,我希望他可以从周一到周日,轮流使用Hermes、Chanel、Gucci、Fendi、Burberry、Armani、Prada的皮带。
同理,难道作家就得保持清贫,远离世俗?
大家知道,我有不少做老师的朋友,家人里也有几位医疗工作者。有时聊起将来想让孩子从事什么职业,他们都会用自己“现身说法”:千万别让孩子当老师/医生,工作又累、挣得又少……甚至还有医生朋友跟我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作家、老师、医生、艺术家、科研工作者……这些在传统观念里应该不食人间烟火、无视金钱名利的人,在我看来,只要不违背职业道德,都是应该多挣钱、挣大钱的。
因为,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如果你想成为作家、老师、医生……只要你喜欢,那就去吧!这些职业不仅仅是有着高尚的光环,更有可观的收入来让自己生活地更好。
我翻了翻微博,对于余华教作文这件事,除了“知名作家走下神坛”之外,还有这样两种争议:
一个是,作家能不能教作文。
另一个是,作家能不能教好作文。
我想先说第二个。
网上有位语文老师说:余华教作文,对我们简直是降维打击。
事实上,作家可能真不一定教得好考试的作文。毕竟连余华自己都说:
如果你看过了前面的现场视频,就会注意到,其实他在演讲中也说了,他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来跟大家分享。
在经过几次和语文老师共事之后,他说:
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
有一次朋友聚会,我奉命去接一位初二语文老师朋友。
我到她办公室的时候,她让我稍等一会儿,说:“我手上还有四五本周记,看完再走吧?这样我就不用带回家了。”
我等着无事,开始刷手机。没等看完两篇文章,她就喊我说“可以走了!”
我:哈?这未免也太快了吧!都看完了?
朋友说:语文老师改作文都是这个速度啊!一个班五十个孩子,一字一句看的话,晚上别想睡了!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追求效率的评分方式,所以学生们写作文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套路,这样才能确保老师在阅卷时能精准地找到给分点。
有人认为,余华虽然是知名作家,但未必了解中高考作文怎么写。毕竟……他本人也是两次高考落榜。(当然,他的落榜未必只是水平问题,而是和时代因素有着很大关系)
其实细想一下,这个观点不无道理。
尽管余华的作品入选了高中教材和高中课外必读书目,但以他为代表的纯文学,和以中高考作文为代表的应试作文,评判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像暖暖这种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要求结构清晰、前呼后应,有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好词好句,如果能再加一些关联词、修辞手法等亮点,就足以让老师打出高分。到了初高中,如果在逻辑清晰、用词华丽的基础上,还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那就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可是作家,尤其是余华这种小说作家,在创作中其实更多地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怎么爽、文章就怎么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都说过,他们的创作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人。
按照这个标准,如果把余华的文章匿名拿去给《生活在树上》打了满分的那位阅卷组长,可能也未必能拿到高分。
所以,#余华教中高考作文靠谱吗?# 这个问题,即使对余华有粉丝滤镜,我也忍不住在心里缓缓打了个问号。
再回头来说第一个。
认识余华,是通过他的作品。在我的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个有点严肃、有点疏离、甚至有点暗黑的人,所以才能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种犀利又沉重的作品。
近几年,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他的采访,或者他上的节目。一开始觉得特别不习惯:这么朴实、这么接地气的中年男纸,真的是我知道的那个余华?!
他在《朗读者》里回忆童年,说小时候不知道为啥,经常在午饭前惹父亲生气,每次父亲准备打他,他就跑到一片麦田里,“躺在麦子之上,忍受着饥饿去想象那些美味无比的包子和饺子。那些咬一口就会流出肉汁的包子和饺子,它们就是我身旁的麦子做成的。”
还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听说您小时候经常去太平间闲逛,还曾躺在死人躺过的地方。是不是为了写作的体验?
他回答说:因为浙江的夏天很热,太平间里很凉快,我去睡午觉而已,你们也可以去试试。太平间里也没什么别的好玩的事了,我就是为了乘凉,才不是为了所谓的体验死亡。
既生动,又真实,有对生活的鲜活体验,又有将感受精准传达出来的创作能力……说真的,我宁可看十集余华摆龙门阵,也不愿意看一篇《生活在树上》。
因此,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如果给暖暖教写作的老师是余华这种级别的大咖,我真要上香拜佛谢天谢地了。
假如有一天,真的有一门《余华教你写作文》的课,教的绝不应该是创作技巧,而是告诉孩子,如何塑造更深层的创作灵魂。
如果一个余华,能再多教几个余华出来,那不是“文学已死”,应该是“文学复兴”啊!
写在最后的一点感慨:
在办公室跟同事们讨论起这个话题,大家对“余华教孩子作文”这件事,也是有着各种看法。
有个99年的小实习生,一直用“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看着聊得热火朝天的我们。最后大概终于忍不住了,默默举起手说:不好意思,我弱弱地问一下,余华到底是谁啊?
嘤嘤嘤,所以……余华老师也已经成为划分年龄代沟的象征了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END / ————
暖暖妈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
教育类畅销书作家,著有《高效能养育》。
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