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周末,有两件世界大事,仍在被沸沸扬扬的讨论。
一件是,79岁的拜登,攀爬“空军一号”舷梯时,短短几秒钟,摔倒三次。
另一件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话题热度不减,网络聚焦点开始扩散到双方翻译。
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美方严重超时,还挑起争端,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中方代表杨主任,迅速临场作出反应。
长达16分钟的发言,严正阐明我方立场,一一驳斥美方的无理指责,听完让人大呼解气。
16分钟不算很长,但对现场的翻译人员,却是个巨大的考验。
媒体披露,这次高层战略对话采用的是交传模式,要等对方说完一段话后,再进行口译。
这要求翻译不仅有优秀的速记能力,还有对内容的消化和重组能力。
而且,在这样的场合,翻译的精准度要求非常高,需要的是零差错。
对翻译来说,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都必须是顶级的。
所以,当中方译员张京准备翻译时,杨主任直言:
“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这对翻译是个挑战)
然而张京临危不乱,完整准确的完成了翻译任务,沉稳又专业。
有多专业呢?
翻译张京镇定自若,落落大方,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就连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称赞:“我们应该给翻译加薪。”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张京这个名字,但一定熟悉这张目光如炬、冷艳自信的脸。
其实,早在2013年,在全国两会上,张京就以外交部翻译的身份出现。
她身穿黑色职业装,多张图片中,她神情专注、不苟言笑。
因为气质端庄清丽,表现有条不紊,出口专业自信,她被网友戏称为“冷面女神”。
8年后,张京再次出圈,“抢占”中美高层会晤的焦点,虽属难得,却在意料之中。
2
中国翻译张京又一次征服了网友,此次战略对话中美国翻译的表现,却陷入了争议。
从社交媒体流传的画面来看,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右手侧“染紫色头发”的女士,系美方翻译。
染什么颜色的头发,当然是一种个人自由。
可是,在严肃的外交场合,顶着一头紫色头发出场,是否专业?
观察者网的文章还称,在此次对话,美方翻译甚至有“火上浇油”、“夹带私货”的嫌疑。
比起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原话,译文更具有攻击性。
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翻译者临时改变的话,可能不是自己加上去的。
而是为了使前后连贯,仓促间做的“修饰”。
然而,为了叙述便利,就要出现偏差,这是不是太随意与草率?
不仅信息的完整性没有保证,美方翻译的流畅度和语言表达,也让人不满意。
在如此高级别的对话中,翻译却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又会有多大?
这个问题,一目了然。
会谈结束后,媒体纷纷评价。
中方翻译员译文中精彩亮点颇多,越到后半段,越让人拍案叫绝。
至于美方翻译员,则基本没有出彩点。
两相对比,中美翻译人员水平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就连美国网友,也看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感叹,“难怪中方说我们毫无诚意(take it seriously)。”
最爱护短的美国网友,都忍无可忍,可见美国翻译这次表现有多糟糕。
无意去对比。
但翻译张京的专业与大气,的确惊艳了对话的会场,也惊艳了所有习惯质疑中国的人。
3
所有的横空出世,其实都蓄谋已久。
张京,也不例外。
从少女时代起,做外交官就是张京始终不变的目标。
张京高中就读于杭州外国语学校。
在这所尖子生遍地的学校里,她的各科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五名。
在所有科目中,她的英语尤其优秀,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学习英语的机会。
高中毕业时,凭她的成绩,完全可以进入北大、清华,但她还是选择了保送外交学院。
张京,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第一个获得外交学院保送资格的学生。
直到今天,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弟学妹,还对她膜拜不已。
考上外交学院后,张京仍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表现出色。
她参加多个全国性的英语竞赛,都拿到了总决赛的冠亚军。
大学毕业那年,张京如愿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国翻”。
很多人都羡慕张京的顺风顺水,只有她自己知道其中的不容易。
在一次回母校的演讲中,她回忆起刚进翻译室的几个月的魔鬼训练。
每天上午,是两个半小时的中译英口译训练,和一个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
下午则是笔译、试译,或新闻发布会观摩,以及一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
除此之外,晚上还要进行2到3小时的自觉练习。
媒体报道,在报名的众多人中,只有极其少数能被外交部录用。
即便进了翻译室,还要经过长达数年的培训,才有可能成为正式的贴身翻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高中时期的班主任,曾经这样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因为知道自己想往何处去,因为知道流过泪与汗,才能足够专业。
所以张京一直未曾松懈,坚持学习与自律,精益求精。
最终,她得偿所愿,也因为内外兼修、有才有颜,成为中国的“门面”。
4
张京出圈爆火最大的价值,不在其他,在她诠释了读书的用处。
最近几年,我时常反思:
这个时代,读书到底还有用吗?
生而为人,从小学至高中,从数目庞大的同龄人中不断突围。
然而,就算你读了大学,也可能要回到一座普通的城市,做一份寻常的工作,勤劳奔波;
就算你去了大的地方,拿到了不错的offer,仍然要承受房价等种种压力。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未来。
但看了张京的故事,我又重新相信了。
你所有读过的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场合,帮助你表现得更加出色。
在某一个时刻,它甚至能让你在国家遭到刁难时,能从容不迫的回击,赢得尊重与羡慕。
不仅是张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疫情中,钟南山用专业和担当,抚平了无数人的焦虑;
那个临终前,带着呼吸面罩,删光电脑里机密文件的林俊德院士,让所有人不敢轻视中国;
14岁读大学,22岁解开世界难题的中科大学生曹原,正在成为新一代国之脊梁。
知乎上,有个问答,曾经被无数人点赞。
问题是: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答案是: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虽然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这些骨头和肉,不仅让你行走得稳健,也会让这个国家拥有别样的气度,与底气。
5
年少时,我们总是轻易,被那些关于读书的热血句子戳中。
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如,苟利益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比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再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是一种教育,也包含着民族气节、科技文化,还有国家精神,所以让人热血沸腾。
但渐渐的,我们说得少了,甚至不说了。这是不正常的。
我不想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我也不想说,读书会改变你的命运。
但在这个时代,读书一定仍然可以改变你,让你体面,看得更远,变得与众不同;
读书也一定可以,改变世界对待你脚下这片土地的态度。
你多读书,就能够看到世界的变化,随时具备对抗他们的勇气。
请千万告诉孩子,别丢了那些曾经的崇高与理想,这才是所有人读书的终极目的。
古人说,读书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种境界,我们虽不能及,但心向往之。
这个世界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变化太快,所以有些东西千万别丢了。
张京用精湛的专业素养,为我的国赢得荣光,你也一定可以朝这个方向去。
坚信的力量,会像星光点亮旷野。
而你要做的,是追寻那一束星光,终有一日,星光会连缀成灿烂的银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