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在国内,人们印象中的大学,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类是认知范围内的。
主要包括普通学生能考上的,或者努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切实目标。
一种是认知范围“边界”的。
基本上就是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处于金字塔尖上最“扎人”那一段的大学。
当然了,无论是认知内的,还是认知边界的,我们至少能说出它到底好在哪,不好在哪。
至少也能用高考分数线,去衡量一所大学的价值。
然而还有一种大学,多数人既说不清它强在哪,也不知道分数线有多高,更不了解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拿到门票。
但只要一提它们的名字,就会有一种“高校天花板”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就是认知外的第三种大学,西方名校。
留学到底有多“热”?
在千禧年之前,去西方名校留学大多数还是以公派为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哈佛、耶鲁这些名字,与其说是校名,还不如说是个“概念”。
因为大伙只知道他们强,但却“强”得一无所知。
对西方名校的这种追崇,也把一份盲目带到了千禧年后的留学大军中。
仿佛只要是个外国校名,就是名校代名词一般的存在。
所以甭说是技校了,就连美国的一些技校,也备受追崇。
那么这股留学潮,又给西方高校送去了多少学生呢?
在美国,每三位留学生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
在英国,中国留学生以12万名的数量,五倍于排名第二的印度。
而且这股热潮,还让美国催生出了全世界一半的野鸡大学。
仅仅是它们每年所创造出的利润,就高达10亿美元。
这利润中有多少来自国内,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来,人们对西方名校的认知,一度曾狂热到了“西方学校的就是名校”这种程度。
客观性存疑的“世界大学排名”
近年来,人们在留学的选择上多了一份理性,经常会用世界大学排名来作为参考。
在留学中介的忽悠下,不少人都将之奉为真理。
但事实上,标榜着非盈利机构的四大权威排行榜(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ARWU ), 其实背后都有商业机构的身影存在。
而他们给大学排名的指标权重,也分别代表了各自所在“阵营”的利益。
比如美国的U.S.Nesws排名上,美国的大学就风生水起。
而在英国的QS排名上,英国的大学就备受偏袒。
这些年,各类排名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因为考察指标虽然清晰、繁杂,看起来专业性极强,但是筛选过程、调查方法、权重定位、采样范围都有着很大的主观操作空间。
甚至有些高校在购买了他们的评级服务后,就能乌鸡变凤凰。
如此商业化下的排名,你可能会觉得荒唐。
但事实上质疑的声音不仅没有增强,反而还在世界高校中,引起了一场排名上的“资本竞赛”。
排名背后的“资本竞赛”
砸设备,建新楼,是西方高校“刷”排名的重要指标。
一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高校,有时单纯通过盖楼,就能在排名上动辄上升几十位。
虽然五星级的厕所、八星级的宿舍只是宣传上的噱头,但这恰恰是吸引留学生目光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只要能招揽来留学生,就能长期收取高昂的学费。
然后再去盖新楼。
所以这虽然看上去跟“节流”没什么关系,但却把“开源”做到了极致。
当然了,光提升硬件也不能一劳永逸。
因为在高校排名的指标中,学术能力还是占据了较高权重的。
高校搞学术,就和企业搞研发一样,是要砸钱,而且是要砸大价钱的。
一个项目最终超出预算的若干倍,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你也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分钱,到底会花在什么地方。
可盖楼就是笔大开支,学术研究的钱又从该哪来呢?
这个财源,最终还是定格在了留学生身上。
留学生,西方高校的天使投资人
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留学产业化国家,从2010年左右开始,高等教育经费就在被削减。
刚开始可能还不显山不漏水,但谁也扛不住你年年减。
十年的时间里,英国高校的科研经费直接被砍了一成,而美国在公立教育上的支出,甚至还达不到2008年的水平。
可楼还是要盖,学术依然要研究,高校排名必须得刷,钱从哪来呢?
只能在留学生身上打主意。
近十年来,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扩招规模迅速加大,而费用,也是年年都在上涨。
以至于如今的留学生所需缴纳的学费和杂费,已经到了数倍于本国学生的程度(一般是2倍-4倍)。
在如此高昂的费用下,留学的吸引力真的保持下去吗?
还真能。
毕竟财大气粗的中国留学生规模在那摆着,俨然是西方高校“天使投资人”一般的存在。
不过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博克雷蒂尼亚却充满了担忧,因为他认为英国的大学,已经由于过度依赖留学生的收入,而变得非常脆弱。
这还真不是杞人忧天。
因为从去年开始,中国留学生数量的断崖式下跌,就印证了他的话。
留学生数量减少后,不少大学很快就深陷到了财务危机之中。
美国有33所高校因为财务困难宣布永久关闭,英国13所大学濒临破产。
澳大利亚面临着排名跌出前100的高校,更是有7所之多。
所以,那些曾经被奉为“天花板”的西方高校,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异于常人。
更没有必要把西方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负面评价,当做我们自省自查的标杆。
当中国留学生的潮水退去后,我们终会发现在“裸泳”的人,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