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改革方向 回归教育初心使命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 王英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吹响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号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科研质量观和社会公平观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教育评价改革直面教育科技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切中时弊、势在必行
一是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卡脖子”技术仍是切肤之痛。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为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大体上与欧盟平均水平相当,创新能力指数排名15位,进入了创新型国家。2016年中国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42.6万份,相当于国际总数量的18.6%,中国已成为学术论文数量的第一大国。但当前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明显,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迈入普及化阶段,但思维模式仍停留在大众化阶段。201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正式迈入了普及化阶段。但是受各种学术评价指挥棒的影响,简单粗暴的数字化、标准化、指标化的评价逻辑大行其道,只看定量不看定性、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逐渐演变成了“五唯”标准,并成为高校的通病,普及化阶段本应体现的学生多元化需求更是难以体现。如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言,我们要特别警惕身子进入了普及化,但是脑子还在大众化,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在大众化。无论是研究还是在实操层面工作的推进,这样的思维方式都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突飞猛进,但立德树人未受到应有重视。当前,各类大学和学科排行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学科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使原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简化成了单一的全球性市场,“五唯”的形式主义现象普遍存在,形成了简单的排名思维。从指标意义上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各类大学排行榜,“双一流”建设成效可谓十分显著,但由此所导致的“重规模、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科研,轻教学”、“重理工、轻人文”等问题凸出,大学本应承担的立德树人功能被严重弱化。
二、教育评价改革给高校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
一是克服学术GDP的路径依赖,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此后,与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人才遴选、经费、考核等挂钩的措施让SCI迅速在国内走红,中国的SCI发表数逐渐呈现指数增长,而SCI在中国学术领域的地位更是“云霄直上”。40余年间,中国论文以指数增长的速度从“排行榜底端”赶超前列国家,在近几年稳居排行榜第二且增速稳定,令人震惊。SCI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类别、影响因子等成为学术评价中最简便可行的标准,高等学校由此也走上了学术GDP的军备竞赛之路,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路径依赖。《综合方案》的出台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五唯”的顽瘴痼疾,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规律、回归教育的初心。
二是走出进退两难的囚徒困境,构建更高层次的制度体系。《综合方案》等相关文件出台以后,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均积极学习研究相关文件精神,但是高等学校如何尽快克服长期学术GDP导向下的制度和思维惯性,仍需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行动上看,鲜有高校出台明确的落实方案,陷入进退两难的囚徒困境。一方面,《综合方案》等文件的出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要坚决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高校担心自己学校积极开展了“破五唯”行动,而其他同类高校并没有同步行动,先行一步的高校将会“吃亏”,特别是对于一些正处于“爬坡期”并谋求提升办学层次的高校更是如此。
三是谨防破而后立的新唯怪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落实《综合方案》的要求,最为突出但又是最为明确的问题,就是破“五唯”问题,但立什么却仍在探索之中。虽然教育部对破什么、立什么也有一个大致的界定,但对于高校来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需制定明确的标准。近期出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如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等指标;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代表作评价”等。面临新的评价指挥棒,高校必须谨防在破除旧“五唯”之后,陷入唯代表作、唯标志性成果、唯专利转化等新某唯之中,继而走上另一条新唯怪圈。
三、教育评价改革指挥棒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上下协同、形成合力
一是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营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从中国目前的高校分类情况看,分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央部委所属和地方所属、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等。这些分类方式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给人一种将大学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感觉,而且层次的不同意味着所获资源配置和社会声誉的不同。在这种分类体系下,高校不可能安于其位,向上不断地跃升争取进入上一个层级成为必然要求。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关注,许多高校被迫选择升格和扩大规模为突破口来壮大自己,盲目向综合型大学看齐,造成高校发展日益趋同,攀高和求全的现象严重。对大学的合理定位与分类已势在必然,必须要改变目前的高等学校分类方式,取消分层色彩,寻求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方式。
二是采用分类资助的激励模式,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自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国家工程和计划,如“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计划等。从获得资助的高校来看,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这种拨款方式一方面造成高校发展都向研究型大学看齐,另一方面使地方普通高校在财政上更加捉襟见肘。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选取一些高校进行重点资助的政策是必要的,但在对高校的选择上,不能仅仅向强校倾斜、向研究型大学倾斜。要在对高校进行合理分类基础上,按照不同类别分别选取一定数量高校进行重点资助,引导高校在各自体系内,各安其位、追求特色,不去盲目地攀高求全,避免高校发展的同质化趋向。
三是全面落实《综合方案》要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就高校外部而言,政府和社会要给高校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使其能够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就高校自身而言,要全面把握《总体方案》的指导思想、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不断健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以育人模式改革、科研奖励制度改革等为重要抓手,认真做好相关制度清理工作,坚决推进由“数量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建设。要着力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山东教育卫视《教育新闻》出品
微博:@山东教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