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高梧教授团队:发现溶质原子在晶界上的非对称有序偏聚

近日,《Nano Letters》在线刊登了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秦高梧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院生研究员团队合作的研究论文“Nonsymmetrical Segregation of Solutes in Periodic Misfit Dislocations Separated Tilt Grain Boundaries”。该研究利用球差校正的HAADF-STEM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揭示了溶质原子在晶界上的有序偏聚行为。

溶质/杂质原子在晶界上的偏聚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原子尺度认识溶质/杂质原子在界面上的偏聚行为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设计高性能材料。经典的McLean偏聚理论认为溶质/杂质在界面上的偏聚一般是单层或亚单层的,通常以无序方式偏聚,而且忽略界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没有界面结构的转变。

在Mg-Nd-Mn三元模型体系中(Nd原子半径大于Mg,Mn原子半径小于Mg),该工作使用球差校正的HAADF-STEM技术发现了Nd/Mn溶质原子在线性转晶界上周期性的非对称有序偏聚,形成了4种偏聚新模式(如图1所示)。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Voronoi分析表明,这些线性非对称/对称倾转晶界上存在周期性交替分布的张应变区与压应变区,溶质原子在弹性应变最小化的驱动下偏聚到晶界上的特定张/压位点,形成了这些由特定准结构单元组成的二维界面超结构。与完全对称的人造双晶界面或无位错的孪晶界面偏聚模式不同,这些周期性非对称偏聚的发生主要是由线性倾转晶界两侧局部应变不对称造成的。

图1 Mg-Nd-Mn合金中溶质原子在4种线性倾转晶界上的非对称有序偏聚

该研究结果表明,原子尺寸失配效应以及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合作用是形成这些多原子层厚度界面超结构的主导因素;此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诱发了界面相变。这些发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应变驱动溶质/杂质原子在界面偏聚行为的理解,表明溶质偏聚形成的周期性界面结构可能广泛存在于多晶材料的线性晶界中。线性晶界是块体材料中最为常见的面缺陷,尤其是金属材料热机械变形过程中经常出现高密度的线性晶界,调控这些晶界的溶质原子偏聚行为为实现金属材料的高性能化开辟了新方向。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东北大学材料学院青年教师谢红波博士,通讯作者为东北大学材料学院潘虎成副教授和中科院金属所黄秋燕助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本工作得到东北大学校测试中心在球差电镜表征方面给予的支持,杜奎研究员(中科院金属所),金剑锋副教授和杨培军博士生(东北大学)在理论计算与模拟方面提供了帮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0c05008)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东北大学简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办学,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447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2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1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基地10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设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现有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学校充分释放一流学科建设的带动辐射作用,已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牵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

负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东北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