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系列文章四问校外培训乱象,从“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的灵魂拷问,指出校外培训的“这是教知识,还是教套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两大顽疾,到给出”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的解决思路,把校外培训乱象挖掘得无所遁形,更说明校外培训乱象到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治理的时候了。
01在资本的眼里,教育就是生意
“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其实无需发问,对于资本来说,哪里有什么心事做教育,它们就是为了生意。
2020年,中国基础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教育在资本眼里是怎样的香饽饽?那线下教育市场呢?
线上教育的“繁荣”与这两年特殊情况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线上教育还没有真实成气候,线下校外培训才是主阵地,线下校外培训机构更是乱象丛生。
逐利才是资本的天性。多少年来,个人一直笃定地认为,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的产业化。校外培训机构也好,民办学校也好,它们首先就是冲着赚钱来的。
做生意的岂止民营资本?哪怕是在我们的公办学校,又何尝没有“生意”的影子,从过去名校高昂的赞助费到如今天价的学区房,从还未杜绝的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学校乱收费、通过食堂克扣学生餐费等,哪里没有”钱“的味道?
表面上,所有一切,买单的是所有家长,但当教育这方土地不再纯洁,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
02是谁在贩卖教育焦虑
所有人都意识到,现在的家长都患上了“教育焦虑症”,许多人把当前学生负担过重、校外培训泛滥等诸多教育问题的存因都归结为家长的过度焦虑。
其实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在教育焦虑。首先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不需焦虑,他们都能用自己掌握的财富或权力为自己的孩子铺好路;其次生活在底层的人却没有能力教育焦虑,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家长在进行教育军备竞赛。真正患上“教育焦虑症”的人主要是生活在中层的人,他们是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而又有一定能力为孩子教育投入的人。
其实这预示着一个道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为什么过去家长们不焦虑,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发展而是在倒退?只是到今天,教育焦虑成为阻碍教育发展、影响孩子身心、滋生教育乱象的重要因素。
而向家长们贩卖教育焦虑的主力军正是不怀好意的教育资本市场。如雨后春笋的校外培训机,为了生意无所不用其极。实力雄厚的机构铺天盖地的机构广告宣传,不断地秀着自己师资等方面的“肌肉”,如卖狗皮膏药似的贩卖自己所谓学习的秘方。小作坊们也有各自“妙招”。让家长们仿佛不把孩子送去补习就失去了全世界。
我常常在想,家长教育焦虑难道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吗?我们为什么不正视它的存在?
在我看来,多年来,我们的主管部门正是没有正视教育焦虑存在的必然性,在很多时间发错了力。回想一下,不正是不断压缩学生在校时间,不断减少的学校作业,不断削弱的学校教育,才让校外培训机构壮大起来的吗?
03回归理性是教育唯一的出路
要想解决当前教育的诸多问题,治疗“教育焦虑症”,家长需回归理性,管理应回归自然。今天单就校外培训乱象说事,全面展开我另文祥叙。
校外培训乱象已经到了不得不重锤治理的时候了,前期许多代表就此也提出了许多意义,这次人民日报的四问,更是释放出重要的信号,国家到了下大决心治理校外培训的时候了。
有人说,要想不让学生负担越减越重,唯一的方法是取缔所有的校外培训机构。
取缔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可行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这也许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真正做到严禁在校老师有偿补习,取缔所有校外培训机构,让家长无抢跑的可能。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校,招生比例是一定的,能考上高一层次学校,能上更好的学校的学生数也是一定的。而家长们抢跑,只是想跑在最前面的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大家都在抢跑时,决定成败的因素还是孩子自身的天赋和素质,还是家庭教育在起重要作用。
但是取缔校外培训机构却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所以只能是科学治理。只是有一个现象不得不令人反思,从2018年国家发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到现在,为什么校外培训机构越治理越混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治理的力度不够大,是时候动真格的了。在不能“标本兼治”时,治标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当前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遇到的政策瓶颈是,治理的主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教育部门又没有执法权、取缔权,对黑机构和不规范机构基本没什么手段,所以三年的治理并未见成效。取缔所有培训机构肯定不现实,这其中涉及太多的问题,但既然要治理,治理就要有效,还得一刀切,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标准,达不到办学条件坚决取缔,对获得许可的校外培训机构加强管理,甚至纳入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日常管理。同时不允许校外培训机构打擦边球甚至违规违法招生,不允许做广告,对虚假夸大宣传的更要一票否决。
有人说,为什么教育焦虑泛滥,就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优质教育资源少是现实,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越是发达地区,家长更焦虑,越是好的学校,学生压力越大。
所以我说,不搞学生排名,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看起来美好的事,并不是解决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治本”之法。而正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可避免,引导家长回归理性;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规范所有教育行为;抓住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少被舆论左右丢掉西瓜捡芝麻,才是我们的主管部门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