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牛睿昀
受访者供图
杨玲丽
受访者供图
姜明政
受访者供图
徐佳
受访者供图
肯巴提·努尔兰
受访者供图
王迪在采访中(右)。
受访者供图
据人社部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909万,就业压力大。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稳定事业单位招聘、推动国有企业扩大招聘、激励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
面对如此多元的就业渠道,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们有着怎样的就业观——
学校帮助我成功就业
■牛睿昀北京物资学院期货与证券专业学生
每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就业相关的内容,都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感到很幸运,因为眼下我已经与一家期货公司签订了就业三方协议,不仅专业对口,公司氛围也很让我喜欢。
此前媒体报道说,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909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这样一个“最难就业季”,我也不免忧心忡忡,毕业是否意味着失业?今后何去何从?
正在茫然的时候,学校为我们求职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帮助。为了帮助2021届毕业生实际解决就业、考研等问题,校团委组织了“抱团取暖”促进毕业生就业活动,通过建立企业就业抱团群、公务员事业单位抱团群等6个专项微信群,及时发送学校推送的就业、考研等相关信息,促进信息有效传播。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各群负责人每天都会汇总到校团委书记会,由校团委联系相关部门解答或解决。专项群跟同学们承诺,问题回复不超过24小时,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同学们的问题。
此外,校团委还根据同学们的需求安排线上宣介会,每次都有十几家企业来开展自我推介和招聘。目前我所签约的公司,就是在今年1月份的宣介会上认识的。提交简历后不久,公司通知我参加招聘考试,3月初签订了三方协议。到这个时候,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去年师兄师姐们毕业时正赶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家都手忙脚乱。我感到今年无论是学校的应对,还是同学们的心态,都明显更加从容。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以上。这让同学们信心更足了。经济复苏必然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有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门的全力以赴和真抓实干,我相信破解就业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报记者贺勇整理
我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杨玲丽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前不久,我刚刚签约国内一家大型物流快递企业,7月就将正式入职。从开始投简历到拿到录取书,有面试被拒的沮丧,也有老师、同学们的鼓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读大二的时候,我就决定毕业后直接工作。父母、老师很尊重我的选择,所以我大二大三时就在校外实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实习履历。
我找的实习岗位,基本都与我所学的人力资源专业相关。实习时间越长,我越发现自己是真心喜欢所学专业,也越坚定了我直接就业的想法。在课堂上,我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多与老师交流;校园里,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担任校博物馆讲解员,锻炼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还参加了学校“职慧课堂”课程,学习求职、面试技巧,由内而外提高个人能力。
去年9月开始,我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一开始是漫天撒网,想去房地产、互联网行业的公司获得面试机会。老师在微信群里发布招聘信息,供我们选择。但很无奈,有的简历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有的则是面试被拒或者对公司待遇不满意,那段时间真是满满的挫败感。
好在同学之间互相打气,或者向辅导员求助,我们不断总结面试的经验教训,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也做好心理建设,不再急于求成。终于在不久前,我成功通过国内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的面试。公司就在西安,离老家宝鸡很近,总算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也提醒我,在将来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奔着目标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眼下,除了在写论文准备答辩之外,我还在学校就业办担任志愿者,一方面帮来招聘的企业协调教室开展宣讲,另一方面向毕业生发布招聘、招考信息。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理所当然应该回报母校和同学们。
同时,我正在与公司沟通,进行入职准备工作。尽管前途充满未知,但我想只要踏实做人、老实做事,就一定能“升职加薪”,过上我想要的生活!
本报记者付文整理
放弃留学在国内发展
■姜明政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系学生
拿到一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的入职实习通知,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几近疯狂地投了上百份简历,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曾一度焦虑得吃不下饭。
我是被迫加入就业大军的。大学4年,我有3年的时间在准备出国留学,我坚定地相信自己会在大洋彼岸的名校里拿到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
去年此时,居家抗疫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场席卷全球的灾难将会给我带来如此多的困扰,更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处于时代的巨变之中。
当时,很多高三学生为不能去学校上课而发愁,我陆续拍摄了一系列关于考前复习的视频帮助他们,不成想竟引来不少关注,还有经纪公司要跟我签约。一心想着出国深造的我,当然错过了成为“网红博主”的机会。
但很快,我就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去年冬季,国外疫情愈演愈烈,又恰恰赶上申请留学的关键时期,去还是留,成了家人争论的焦点。春节期间,终于达成一致,放弃出国计划,留在国内找工作。
找工作这条路,我走得提心吊胆。错过了秋招,又没有求职的经验,而且想在本专业内就业,一开始我并没有多少机会可尝试,天天泡在求职网站上寻觅,就怕自己被剩下了。
跟我同时起步的还有一些考研失利的同学。因为疫情,这两年选择考研和放弃出国的毕业生大量增加,春节一过,折戟考场的同学们转头扑进就业大潮,沉重的就业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好在学校应对有方,从开学到现在,在线上或线下组织了大量的企业招聘宣讲会;也好在疫后经济复苏的步伐越来越快,前来招聘的企业迅速增多。一个又一个笔试、面试机会接踵而来,我的信心也逐渐恢复,从最初的慌乱无助变得镇定从容。
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学院还组建了就业信息分享微信群,组织大家抱团找工作。大量的就业机会面前,就业终于从“工作挑人”变成了“人挑工作”。进入3月,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拿到了心仪的工作机会,也是在这个微信群里,我收获了目前这家公司的“入门券”。
这几天,我在为入职实习做准备,看了大量新闻。疫情应对,中西方有着天壤之别,疫后重振,我们也已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2021年,中国经济风帆正劲,小小如我,也将满怀自信地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本报记者程远州整理
当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徐佳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作为即将毕业的我,充分做好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自我认知则是其基础。因为从小喜欢数学和崇尚教师这一职业,我来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了数学专业和教育的知识,参加了学校安排的教育实习。在实习中与学生难忘的相处经历,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中学数学教师。
目前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就业趋向于大城市,这些区域的教师岗位往往竞争激烈且需求小,而中小城市区域的教师岗位相对较多且人才需求量大。就此种就业形势,我会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秉承把个人抱负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的观念。
同时,我了解到近年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步提高,要求毕业生有更加扎实的专业功底、优良的个人品质等。根据社会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会结合自身情况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以下充足的准备:
“学高为师”:为提高自身外在竞争能力,我考取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英语四六级等各级各类证书;参加了学校义务家教、广元支教、教育实习、教学机构培训等以丰富自身教学经历。为提高自身内在竞争能力,我积极参加各类师范生技能大赛、说课赛课;向优秀教师学习,吸收教学经验,珍惜每一次上课机会,通过反复的备课、试讲、修改、上课、评课、总结反思,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情景模拟教学,在练习中构建自己的教学新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重视每天所学专业的学习等,以达到大胆创新、提高教学能力、加强知识储备的目的。
“身正为范”:学生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面前十分重要。我要早日褪去“大学生”这一标签,以一名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将通过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阅读书籍学习师德理论等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为人师表。
本报记者王明峰整理
为家乡建设添柴拾薪
■肯巴提·努尔兰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
我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如今已大四。在面临就业的非常时期,我时时在思索该如何选择一份有意义的工作?2021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这种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也在变大的情况下,我有了一个新的小目标。
回顾初来上海时的心境,那时我刚上大学,所见所闻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既新鲜又先进的。那时偶尔会想,也许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才是我更好的选择。直到我跟着妈妈去乡下脱贫攻坚帮扶对象的家里,亲眼看到家乡各族人民的生活改善后,我的想法才产生了巨大转变。作为一名党员,我想回到家乡,成为家乡乡村振兴队伍中的一分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已经报名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工作部门的考试,并且还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在确定要回到家乡工作的想法后,我便积极与已经回新疆就业的前辈们联系,了解这份工作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工作内容、发展前景等。同时我也作好了自己的心理建设,可能新疆的工作环境会与内地有些差距,可是这份工作的意义与发展的前景是符合我个人追求的,是我能为之奋斗的。
能享福,也能吃苦。这些年我能接受高等教育,在大城市生活,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帮助。我清楚,在我的家乡,还有许多孩子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也没有认识到差距的存在,这也是我想要回去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作后,我希望自己能有下乡支教的机会,这样我就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授给孩子们,让他们也接过建设家乡的接力棒,再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麦科图拜整理
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王迪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学的是外语,职业梦想却是新闻。
我与新闻结缘于小学五年级。有一天,我发现班里一位家境困难的同学一连几天都没露面,询问老师后,得知这位同学生病住院,正为手术费发愁。我立马去医院探望,同学那双渴望又无助的眼睛一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一定要帮她!”我暗下决心,径自拿起笔,将这位同学平日里勤工俭学、眼下急需善款手术的故事写了下来。很快,学校通讯站刊登了我的稿件,全校师生纷纷募捐,汇聚的爱心温暖着病中的同学。欣慰之余,我感受到手中笔的力量、字的温度,不禁被新闻行业深深吸引。
与新闻的初次结缘,启发了我对身边人与事的关注。我的家乡江苏淮安曾经举办过一次文旅推介活动,我有幸参加。登青山、访古迹、寻故居,我把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亲身体悟写成了游记,被江苏媒体刊登,得到许多读者关注,我再次亲身感受到新闻传播的力量。
从江苏来上海读研后,作为一名外语专业学生,我利用自己的英法双语特长,阅读了大量原版外文报刊,对一些西方媒体在对华报道中表现出的误解、偏见乃至抹黑有了初步认识。经过分析研究,我撰写了西方媒体涉华舆情分析报告,为国家开展国际传播建言献策。这时,我对新闻传递真相、弘扬正义的认识尤为深刻。
星汉灿烂梦为马,尤需躬身踏实地。新闻伴随着我成长,一步步成为我的职业梦想。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从本科开始,我一直主攻的是外语专业,并没有真正进入新闻专业,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当前的择业效果。目前,我正在媒体实习,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新闻报道,全方位了解报道流程。从采访前的大量准备,到写稿时的字字斟酌,再到完成时的反复核对,每一篇优秀的稿件都凝结着新闻工作者的心血。
微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