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教育本该是让每个家庭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业,然而教育焦虑似乎没有哪个家庭能幸免。孩子前途命运如何、怎么去择校、日常考试怎么样、家庭教育经济负担等方面的焦虑,这些无不充斥在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当中。
最近热播的影视剧《陪你一起长大》通过平凡家庭迸发的生活与教育冲突,以及温馨的亲情互动,再次引发了社会对“养娃、育儿”的关注。
剧中”接地气儿“的升学问题,也是现今万千家庭关注的热点。
家长为了孩子能顺利升上一个重点小学,可谓是卯足劲头,使出浑身解数。刘涛胡可饰演的宝妈组队请教牛娃妈,幼升小之路看齐“别人家的孩子”。为了选上去好学校抓住一切机会,铆足了劲抢推优、争名额、打探各路消息。
有网友质疑剧中为了孩子小升初都要如此费尽心思的行为有些过度夸张,而更多的留言却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家长只有更拼。
为了孩子教育,全国的家长都一样拼。
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为了让女儿有机会进入到水平还可以的小学,北京张先生花费300万向东城区前进150米......
香港家长的教育焦虑更是从“子宫开始准备”。
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么时候怀孕;爸爸为让孩子进好幼儿园,放弃自己工作去面试当校工。
在这里,孩子的兴趣班也存在鄙视链,“别和学弹琴、游泳的做朋友”,因为“竖琴、高尔夫、骑马”才比较高级。
在香港的幼升小过程中,家长们信奉的一点是:才艺多,获奖多,你的简历才好看,才更容易获得名校的青睐。看似每天课余学乐器、游泳、舞蹈、武术等等,多么丰富多彩,其实目的都是一个——为了让简历更好看。
节目组请来两位香港艺人分别在两个真实虎爸虎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
一天连上两个幼儿园;
吃饭的时间全部在车上完成,即便这样,还要被督促学词语;
走在路上,任何一个出现汉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被抽查问答;
为了赶时间,在公厕换校服;
熬过两家幼儿园的轮番摧残,立马连赶几个兴趣班;
终于回到家,还要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内,完成白天两个幼儿园布置的作业。
一天24个小时,一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可能比国家领导的时间安排还要紧凑。而小学和幼儿园唯一的区别在于,家长给小孩报的兴趣班,只可能更多,不可能够更少。兴趣班上完,还有面试班等着他们。
一天的体验生活结束后,两个被邀请的成年人都被折腾的够呛,直言被孩子繁忙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嘉宾更是夸张地说:“我要是当代的小学生,估计就完蛋了。”
考生在比成绩,家庭在比教育投入。他们不惜一切成本要把孩子培养好,为孩子传递人力、文化和社会资本,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脑力劳动者,继承他们的地位,并往更上一层流动。
这些种种,让我们看见在当代强压环境中的新生代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其实家长们这么拼,无不体现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家长的教育焦虑。
然而未来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无法预测,父母是没有办法决定孩子的一生的。人生是一场竞赛,但孩子的身心也要平衡的发育。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像龙应台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在面对教育焦虑时,我们能够做什么?
正确地认识教育的目的
让孩子接受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是为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造就孩子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和幸福生活的能力。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所以教育不能以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去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成绩。
需要尊重教育和儿童成长的规律
教育是有规律的,儿童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符合规律才能达到最大效果。
放松才能教养好孩子
紧张和焦虑只会起到反作用,只有家长轻松了,孩子才能快乐成长。放松是一种心态,同时更是一种能力,放松不仅释放了我们,也释放了孩子。
人生漫漫,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这就是对孩子最美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