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载转发分享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每日每篇精品推文
二轮复习:给自己先吃7个定心丸
1.看淡分数。别人考得好,说明他的问题在这次考试中没有暴露出来,任何一次考试的名次都代表不了高考的名次。高考前,自信是最终胜利的保障。
2.抓纲靠本。抓纲,就是重视考纲、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是考生备考最重要的文件。靠本,指的是在最后复习阶段的时候,要注意抓基础,回归教材。
3.仔细演练真题。在演练真题后,要仔细对照答案,了解参考答案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对每一个答题步骤及给分情况都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你的成绩。在做过几套真题后,就会感到,高考题就是那么回事儿,在高考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4.明确复习重点。每个考生都基本了解自己的强处和弱点,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做到不偏科,最后复习时间各科投入时间要有大致安排,各科占多大比重,这一点非常重要。
5.不疲劳备考。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6.二轮复习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7.三个原则:选题要"精"、做题要"准"、纠错要"实"。精指的做题要有针对性,稳固自己长处,弥补自己短处,长期难以掌握、无法理解和得分的知识点,可以适当放一放。准指的是做题过程要确保会的题准确无误,不要因为表述、粗心而丢分。实指的是真正找出问题所在,真正能提高自己。
二轮复习必备的5个锦囊
一、重拾遗忘知识点
高考第二轮复习就绝对不能像一轮复习那样按部就班了,复习前后的跨度非常大,而且老师往往会以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需要考生首先回顾一轮复习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提前准备,抓住复习的主动权。
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方面还是非常薄弱的。同时,由于一轮复习的知识量非常大,一些概念、公式和方法会慢慢遗忘,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更应该回顾课本、学习笔记和纠错本,避免知识点大量遗忘,尽可能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搭建知识结构桥梁
高考二轮复习将会加大横向关联内容的联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以专题形式来进行复习。这就更加需要考生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桥梁。
你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别人的知识结构对你的帮助不大,所以这就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脉络。
三、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
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串起来,使课本上零碎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课本上的知识点就像一粒粒珍珠,散乱地堆在那里我们是不好把握它们的,如果我们能找到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它们就成了项链,随便抓住其中的哪一粒珍珠,我们都能很方便地把其他的珍珠带起来。
在这里,贯穿前后的问题就是线,课本相关知识就是珍珠。在第二轮复习阶段,我们缺少的不是珍珠,而是能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以及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能力。
所以在二期复习阶段,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找到能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的相关问题,这样的相关问题我们能找到的越多,我们对课本前后贯穿的角度越全面,我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就会越准确,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越全面。
四、提高做题效果
第一,在题目拿到手后,首先思考它属于哪种题型。这种题型有什么特点,审题时有哪些技巧,答题时有哪些基本要求。通过题型归类、方法归纳,从每一个题中都有所收获,使每一个题目都能给自己以启发。
第二,多比较。经常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看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基本思路是否相符,知识选择和参考答案是否一致。如果自己做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一定要搞清自己错在哪里,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理解错误,是题型特点没掌握还是答题方法不熟悉。弄清问题症结在哪里,然后下功夫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只关注分数,只满足于知道这个题目答什么,而忽视自己不该忽视的东西。
第三,多总结。多关注自己在做题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注意从个性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来,自己总结出一些对自己答题有指导性作用的方法来。从心理调节到时间分配,从阅读习惯到答题顺序,从思维模式到语言组织,在平时做题时都要注意去观察自己有无缺陷,并注意在做题时寻找克服这些缺陷的方法。
五、培养科学的应试习惯
这个方法往往是理性的,习惯则带有感性的特征。在平时作业时,由于时间比较充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理性答题。但考试时尤其是高考时,由于有时间限制,特别是带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应试,许多学生在答题时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习惯答题,许多老师平时强调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想。
比如我们平时讲习题时如果问学生遇到“为什么”应该从那些角度组织答案,学生都会加答“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可是一到考试,许多学生根本想不到这一点,他往往只能机械应对,头脑中冒出一句答一句,把“分析原因,说明意义”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到试卷拿到手里看分数被扣了才又想起这句话。
所以在二轮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把老师的要求转化成自己的答题习惯,要形成一拿到试卷就不自觉地朝老师要求的方面去做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让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在考场上发挥作用。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是以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为依据,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旨在巩固一轮复习成果。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的设置
基于当前高三二轮复习中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我校地理备课组改变传统的二轮备考思路, 积极进行应对全国卷“素养立意”下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的研究,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了微专题教学法, 旨在通过“微专题”的教学形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提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的效率。微专题教学法是一种“小切口, 多视角”的复习方法, 微专题内注重思维建模, 微专题之间注重知识内联;课堂教学创设学生“用”知识的情景, 反馈训练强化学生“用”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体现“以学为主”, 注重主体参与, 将复习课上成活动课, 立足思维品质的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重视培养学生的现场学习力, 让学生从课堂教学和反馈训练中感悟、反思和提高。
围绕“以微见效”促进高效复习这个核心, 我校地理备课组精心构建了二轮微专题复习的具体思路:
(一) 围绕专题、构建网络, 突出主干知识
地理学科必备基础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全国卷地理命题强调围绕必备知识进行抽样考查, 因此微专题教学要突出主干知识, 关注顶层设计, 真抓实干共谋高考。
(二) 课标引领、考纲导向, 细化专题目标
(三) 研究试题、明确方向, 创新专题设置
全国卷地理命题常常创新问题设计的思路和角度,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微专题教学要创新专题设置, 开阔学科视野, 迁移应用创新思维的方法。
(四) 紧扣图像、强化解读, 落实能力培养
通过图像图表判读不但能够考查学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 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而且能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判断、分析、概括、总结和运用, 是高考考查的理想手段。因此微专题教学要落实能力培养, 解读图像图表, 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的教学策略
(一) 突出主干知识
全国卷地理命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试题设计力求体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真正体现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微专题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高考方向, 注重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基础性;注重学生分析、解决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体现综合性。为此, 反复研究高考真题, 对近年全国卷的试题进行了有效梳理, 从以下方面着手:近年的主要考点及其出现的频率;是怎么考的;没考的又有哪些;还可能怎么考;已出现的试题情景;可能换成什么新情景;考点体现了哪些国家战略、大政方针。
突出主干知识是地理命题永远的主旋律, 从近年全国卷试题来看, 某些考点重复考查, 如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等, 但其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踏实备考, 不猜题、不押题, 微专题教学法做到了突出主干知识, 依新线索重组知识, 凭新创意设置情境, 按新思路变通设问。
比如《区域地理》是地理科学的核心, 能完美地体现地理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结合, 常常是高考命题的基础、试题的切入点, 往往以较小的具体区域, 作为“小切口”, 以区域地图为背景, 考查学生地理区域分析能力, 关注认识区域问题方法, 测试地理综合思维, 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对“综合性”的要求。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必修三相整合, 细化设置了《“一带一路”下的我国西部发展》微专题教学内容, 采用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 反映“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成果, 体现我国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 关注了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对重大主题的感悟、理解, 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细化专题目标
全国卷地理命题坚持了“有态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地理命题思想, 命题视角丰富, 立足学科主干知识, 注重必备基础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特别侧重“小切口”的命题方式。微专题教学设计必须从细微处入手, “大主题, 小切口, 深挖掘”, 切忌求大求全, 低水平重复。为此, 组织了班级学生的知识清单调查, 使得复习目标更加明确、细化, 备课组集体备课、分工合作, 对于“高频点”“易错点”“能力点”“热点”等进行进一步细微分化。
微专题教学围绕考点提炼主题, 细化目标, 深度挖掘其逻辑关系, 揭示知识内在的关联, 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 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 起到了“以点带面”的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并联系生活中的地理进行拓展、延伸、联想,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视野, 发散地理思维, 有利于学生树立地理学科思想, 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气候》专题复习中, 进一步细化设置了知识型专题、技能方法专题、解题指导专题、热点探讨专题等微专题教学内容, 如《太阳辐射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气候》《地形因素与气候》《气候影响农业》《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等, 每个微专题教学目标明确, 深入浅出, 逐个击破, 以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建构, 深刻明确测评方向。
(三) 创新专题设置
全国卷地理命题中紧扣时代主题的创新性题目增加, 试题取材广泛、情境新颖, 而这些材料和情境背后考查的地理原理和地理核心素养正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所必须要突破的, 课堂必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微专题教学具有视角独特、构思精巧、立足区域、综合分析、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等特点, 课堂教学注重了相关思想的渗透。
微专题教学过程中设置“案例—问题—探究—结论”的视角, 逐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原理解释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地理现象, 有助于提高学生审题、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地理探究能力。如《气候、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专题教学中, 选取了2016年全国一卷第36题“横县茉莉花种植和产业发展”典例作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 领会“在区域情境下综合思维, 在综合思维下区域认知”, 两种核心素养交织, 智慧和激情相碰撞,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参与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其区位分析的能力, 进而促进其综合思维的提升, 再者促进其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四) 落实能力培养
全国卷地理命题基本上都是根据“提供资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命题形式。近年全国卷地理命题纯理论性试题数量减少, 多用地理图像表格彰显地理特色, 图像表格承载了大量地理信息, 多考查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观图—知地—析因—究理”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因此微专题教学要以落实能力培养为起点和落点, 集解读、探究、剖析、论证于一体, 强调高效,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解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二轮复习之初, 在各班级进行了学情调查:一是对班级成绩进步生、成绩下滑生、学困生进行调查了解, 逐一谈心鼓舞;二是对班级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调查, 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建议, 以便落实能力培养, 提高复习效率。
学习过程就是考试过程, 近年全国卷地理命题注重对“新情境知识”的考查, 因此我们还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 多渠道收集一些“新情境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新素材, 拓展了学科视野, 重视视角转换, 让学生讲、练、说、写、悟多管齐下, 通过现场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 应用“新知识”, 提高了学生“运用已知理解未知”的能力。
比如在专题《地理图像》的选题训练上, 特别注重所选试题题型要符合高考题的形式, 难度适宜,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并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 尤其选取成熟的全国卷高考题题型进行专练, 通过典例演练, 提高提炼和概括能力, 通过各类地理图像表格的判读, 提高运用图表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全国卷对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地理过程考查得比较多, 如2016年全国卷Ⅱ第37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等。为此, 精心设计了《地理事物动态发展特征描述》等微专题教学, 对地理事物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发展变化特点或规律进行描述, 并且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 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的效果
(一)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前的二轮复习往往是教师主导, 学生缺乏复习自主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回归教材, 机械重复, “切口”过大, 缺乏复习的针对性, 导致不少学生一轮复习后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微专题教学通过鲜活的案例强调地理思想, 使地理有“魂”;课堂讨论注重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探究, 使地理有“理”;反馈训练联系现实生产生活, 使地理有“用”;学生展示尝试多种表达, 使地理有“趣”, 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提高了高考地理复习的效率
微专题教学选材立意深远, 视野开阔, 视角新颖, 目标明确, 引导学生用“地理眼”看世界, 对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 大大提高了高三地理复习课的效率。实践证明, 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采用微专题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届学生参加历次市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 均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指标, 参加高考取得的成绩更是喜人。
(三) 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反思
在“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引下, 更新观念, 大胆取舍, 整合主干知识及其他学科相关内容, 渗透学科核心素养;通力合作, 围绕主题, 精心设计典型案例, 发散地理思维, 助推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反思, 勇于探索, 既关注专题知识落实, 又重视方法技能的训练, 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盲点、遗漏点、易混淆点, 及时补充、纠正,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微专题教学复习模式。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考备考的方法和策略, 绝不是单纯哪一个起了绝对的作用, 而是整体涌现, 因此, 我们还在不断地摸索、改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