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再次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热议,有网友叫我谈谈看法。
先说观点,从保护儿童身心健康、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我是坚决拥护这个意见的。
“幼小衔接”的本意应该是帮助儿童做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身心准备和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从一个教育名词变成了一个教学名词,人们一提到“幼小衔接”,想到的就是汉语拼音、数学运算、英语启蒙等教学内容。甚至在某些家长群体中,它变成了引发焦虑的诸多教育环节中的一环,只要提到幼小衔接,便会有过来人向你描述这个环节缺失后,孩子在一年级全面落后的恐怖场面。
所以教育部的这份文件,可以说是起到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效果,让“幼小衔接”回归它的应有之义。
在整个文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也就是说,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将进一步简单化,授课进度进一步减缓,这将让提前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孩子们之间因为学习进度不同导致的成绩差异明显缩小,老师们再也不必因为很多孩子学过而不断提升教学进度,家长们的焦虑也可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项措施也是深得人心,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学不会知识,而是一下子无法适应从轻松到严肃的教学氛围,“不适应”的问题通过考试成绩被放大之后,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所以如果能给他们一些时间慢慢过渡和适应,相信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对于这条措施能否落实,还有待观察。因为我们知道,教育监察力量不足一直是困扰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问题。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没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更多是停留在“家长不举报、政府不查处”的被动管理状态。在市场有需求、机构有利益的情况下,国家政策的约束力会显著降低。
总而言之,政策是好政策,文件是好文件,但背后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清醒对待:
一是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看,在初升高职普比50%的大政策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小学低年级学习的进一步简单和轻松化,必将导致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竞争进一步激烈。因为高中的教学资源只会奖赏给跑在前50%的学生,在起步阶段大家都差不多,就必然要在后半程决出胜负,而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的幼小衔接将使更多的孩子在后期的学习中后劲十足,走向高年级以后的竞争也必然更加激烈。
二是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目前还要打个问号。教育抢跑现象曾被比作“剧场效应”,也就是前排有一个人站起来,必将引起后排的人也逐个站起来,最终大家都站了起来。当大家都已经适应了站着看戏的时候,谁都明白一个道理,这时候谁先坐下,谁就吃亏,仅仅靠着剧场管理方的一声令下,大家就能一起坐下吗?可如果是逐步坐下,谁又愿意去带这个头、吃这个亏呢?毕竟对于剧场管理方来说,只要最终大家都坐下,目标就算完成了,但对于每个观众来说,哪怕错过了一幕好戏,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人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