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妈!
最近,接到一封来信,是一位80后的妈妈写来的。
她说,女儿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小学三年级,她感觉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不知道教育孩子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个妈妈的内心,一直觉得孩子在小学三年级应该还是以玩为主,或者说以学科以外的发展为主。但她发现班里的大多数同学都报了各种学习班、作业班。如果女儿不报,会不会落后于同学呢?妈妈的内心实在不安。
我想大部分父母都有过这样的内心挣扎:我如果慢一步,孩子会落后吗?
就像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中,4个家庭有4种不同教育方式,但无一例外,剧里的每位妈妈都很焦虑,害怕孩子追不上同龄人。
其中,苏醒(刘涛饰演)和林芸芸(颖儿饰演)两位“鸡血”妈妈的“教育模式”引发热议,为了辅导孩子学习,两人更是抢起了同一个“金牌保姆”。
在“鸡娃”现象盛行的时代下,这种教育模式真的可取吗?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吗?我们是否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全民“鸡娃”潮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常常被用在孩子教育上,也正是这句话,让很多父母背负着承担孩子未来的压力。
在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中,上海妈妈高居榜首,“学区房”和“子女升学”问题,超过了传统的“婆媳关系”,成为最困扰妈妈们的问题。
为了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父母拼财力、拼时间、拼关系,使出浑身解数就怕自家孩子“吃亏”。
剧中的苏醒(刘涛饰演),为了追赶孩子落下的进度,给孩子疯狂定制学习计划;每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咆哮式地检查学习成果......
其实,这种过度焦虑,对孩子是一种隐形伤害。现实中,被学习和兴趣班压垮的孩子,比比皆是。甚至有很多孩子选择跳楼自杀来逃避学习。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在生活和学习上,一直被妈妈窒息的爱浇灌长大。这样密不透风的鸡娃状态,让她的内心崩溃到抑郁。
根据妇联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中显示:中国自杀人数每年达60万以上,5-14岁少年儿童占自杀总人数的1.02%,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也就是说,仅仅一年,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就有6000余人。
冰冷的数字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孩子的血泪,我们不得而知。
但盲目给孩子打鸡血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我们逼得越狠,就像皮筋一样,反弹得越狠,根本达不到教育效果。
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格局和眼界。很多父母都有一个疑惑: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吗?
多年专注于家庭教育咨询,我一直觉得:
父母确实是孩子的起跑线。不过这条起跑线,不是所谓的“学区房”,而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这决定了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有人说,孩子一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其实更多的是掌握在父母手里。
杨澜曾说: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过一生,就是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
而这样的格局,也决定了父母想让孩子如何生活,是重复自己的路,还是未来更优秀?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不会只注重于眼前,而更在意孩子的未来。
坚持考上北大女孩王心仪,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常年体弱多病,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尽管家里贫穷,她依旧热爱生活,自立自强、阳光乐观的精神,正是其父母的折射。
她的班主任张秀英曾这样评价:“这个女孩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学习的好学生。”
其实,一位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妈妈,更可能培养出一个学会感恩、身心健康的孩子。
所以,父母与其给孩子设定成功标准,不如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决定孩子未来的“三个做到”
每位父母对成功的定义不同,有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获得名誉、物质上的财富;而有的只希望孩子首先健康、自由,是个开心的人。
不管你是哪种,我们要做到这几点:第一,关注孩子心理需求。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和睦家庭关系的基础。
很多父母总是抱怨孩子问题多,但我们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吗?问题只是表象,为什么他会产生抵触心理才是本质原因。
第二,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会去模仿、观察父母的行为。
要记住:父母对了,孩子就对了。
正确的事情,不是明令禁止的规章,而是我们以身作则的影响。
第三,放下焦虑,放慢速度。
其实人生啊,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永远没有抵达的终点。
如果总陷入“错失一点,孩子的未来就会毁掉”的焦虑中,也许我们永远不会为孩子骄傲一次。
作家莫言曾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想要孩子未来更优秀,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尽己所能,托举起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将孩子托向天空。
让孩子即便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也依然有跑的资格,不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在未来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
也希望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忘记那份初心!
更多亲子干货,请关注“兴智教育”(xzjy985),专注解决0-18岁孩子的成长难题!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倾心服务千万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