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篇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央行工作论文,激起了极大争议。
其中,最惹眼的是这一句,“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本来,这句话见仁见智。但是一些人借题发挥,开始否认文科的重要性,觉得没了文科生世界会更好。这种认知苗头就很可怕了。
还有的人抖机灵,说“文科生太多”这种话不好听。只要改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人才培养工作未能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意思一样,话也好听了。
真好听吗?我觉得后者更恶心。
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是服务人的,而不是服务于那计划、这战略的,后者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先进与文明的社会,不该把人看做工具,而应该把人视做目的。
如果连这个价值秩序都没搞明白,那正说明真正的文科教育实在太匮乏了。
再退步一步说,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一位默默无闻的车间工,应该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重要。一旦人们开始去衡量谁更重要,开始想着抛掉谁,魔鬼就会发笑,灾变就会发酵。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文科生倒霉的时候,理工科生距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2.
我们不妨看看当下的现实,文科生真的太多了吗?
别的不知道,我读高中的时候,理科班的数量,一直维持在文科班两倍的水平。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同学们,都觉得理科是第一选择,意味着将来有更稳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前途。
就连我这种历史、地理明显比物理、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分班的时候,班主任也是想当然地对我说:XX,你肯定是选理科了?
在班主任的眼里,像我这种总成绩排在全班前十几位的学生,肯定都选理科了。文科?那是留给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遮羞布。
但是,我还是很坚定地笑着说:我选文科。
我找到了一份求职平台做出的统计图。数据显示,一本高校仅招理科生的专业常年维持在60个以上,远高于仅招文科生的专业。
图片来自梧桐果
实际上,仅招理科生的专业比例在过去5年间大部分时间里并未低于60%。在只有上海及浙江不分文理进行高考的2019年,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70%。
当然,或许随着入学基数的扩大、尤其是女大学生越来越多,文科生也随之越来越多了。但是,文科生多,并不意味着人文教育的充分。
你能举出来几位当下知名的、富有代表作的作家、文学家?你能叫出几个还活着的诗人的名字?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有多久没读爽文、营销、鸡汤、成功学之外的文史哲类书籍了?
你的身边,有多少大学生连权力和权利都分不清?
依我说,就当下,真正的文科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太需要具备人文思想,还愿意、能够普及人文思想的文科生了。
3.
文科和理科从来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增长的。
一个没有文科生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是钢铁组成的世界?还是粒子组成的世界?而一个没有理工技术的世界,也不能孕育出文明。毕竟,人类的文明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
我有一位理科生同学,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有一次和其聊到文科理科的问题,他的言语之间,虽然没有直说,但是透出了对文科作用不以为然的态度。
我说,你们理科生造出了原子弹,我们文科生的任务就是摁住它不让爆炸。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具人体的话,那么理科构建的大概是骨骼,而文科构建的是血肉。有一位网友形容得更形象:理科是油门,文科是刹车,二者不可偏废。
豆瓣网友的读论文总结
倘若这个世界上只有科技和生产,而没有基于法律的社会规则体系,没有基于民主和人文的政治体系,没有基于文学和艺术的精神文明,那么人类文明将止步不前。
其实,当我们讨论文科生和理科生时,也是在对独立的、具体的人做割裂。
理科生也可以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可以有不错理工知识。我们应该尊重和鼓励的,是多元的、饱满的、真实的人。
最近读王晋康的《逃离母宇宙》,这位工程师出身的科幻作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科技主义和繁衍主义令我震撼。
他在科幻小说里,描绘了突然有一天,人类意识到将在数百年内面临宇宙湮灭的风险。为了逃离这片即将湮灭的宇宙,人类不得不做出一些“忍痛割文明”的举动。
比如,为了繁衍,恢复了一夫多妻制;为了保存人类种子,打破基因带来的伦理问题,制作了人蛋,使得人类可以卵生;为了取得超强的组织力和生产力,赞同威权甚至极权……
但是,读着这些集体的、宏大的叙事,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一张张面临这些问题的面孔。
我想,即使地球上只剩下一位可生育的女性,那这位女性也该拥有选择生与不生的权利。如此,当我们去见上帝的时候,才好意思说:我们人类真的文明过。
今日随笔: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是服务人的,而不是服务于那计划、这战略的,后者只能退居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