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入学、课程内容、使用电子产品、校外培训、家庭作业、体育活动、作息时间等方面。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
关于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此次教育部《指导意见》的发布,再次将该问题成为焦点。
为什么要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如何科学衔接?家长需要做什么?关于幼小衔接,你是否存在很多困惑和误区呢?
01 幼升小为什么要衔接?
有家长问:既然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要求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设学前班”,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这些举措了,那是不是我们家长就不需要操心孩子幼小衔接的事情了呢?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就不需要衔接了?
这里必须得明确:教育部《指导意见》要求的是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可不是不衔接。家长们千万别理解错了!
衔接的原因,主要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存在六大断层:
第一,是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母亲”角色的关系人,也就是幼儿园老师,去接受要求更严格学习期望、更高的小学老师,孩子会感到压力和负担。
第二,学习方式的断层。幼儿园是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而小学则是正规科目学习方式、集体学习,这个新形式孩子也需要适应。
第三,行为规范的断层。一些孩子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需要,在小学将不再被重视。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代替。
第四,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需要与幼儿园的伙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可而努力,孩子需要对新集体产生新的归属感。
第五,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老师都对小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习孩子需要适量减少游戏和看电视的时间等。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会从之前的“快乐完整的童年”转变为更多的关注孩子成绩。
第六,学习氛围的断层。幼儿园自由、活泼、自主探究、游戏的学习氛围转换成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这些断层使得30%左右小学生产生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
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提前让孩子适应幼升小这一过程。
从生理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应小学课堂、课间的时长,更快的融入到小学生活;从心理上让孩子做好将要升入小学的准备,激发他的向往之情。
同时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自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除了上述提到的对幼儿园、小学的相关要求,《指导意见》中还重点提到了要“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幼儿园和小学要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幼小衔接服务的主体是孩子,因此它不仅关系到幼儿园和小学,更重要的还是家长。唯有家园校携手,才能真正“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02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常见误区
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传授孩子小学知识,以便孩子上小学后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
事实是这样吗?大家又是否听说过“三年级现象”呢?
所谓“三年级现象”,是说原本在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到了三年级却突然成绩下滑。究其原因,是因为三年级以后,考试不仅仅考课内知识,更加注重孩子的思维能力。
而一部分孩子因为学前接受超前教育,导致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方法,到了三年级终于暴露出基础差的问题。
下面这些常见的在幼小衔接认识上的误区,快看看你有吗?
1. 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次数越多,就会掌握得越牢固
有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将一年级的知识学过了两三遍。家长们通常认为,多学一遍孩子会掌握得更牢固,可事实却远非如此。
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上小学后,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会感到索然无味,出现不注意听讲、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不遵守课堂规则、厌学等情况。对孩子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 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事
幼小衔接绝不仅仅集中在上小学前的一段时间里,更需要家长尽早建立准备意识,因为很多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
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不能仅仅关注上小学前的一段时间,家长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3. 幼小衔接就是选一所好学校
幼小衔接绝不是家长选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这一关键时期的过渡。
让孩子从生理上、心理上做好过渡准备,充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这远比扎推选择名校要重要得多。
03 如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知识不等于能力。学前的拼音、计算不该是孩子的主要学习内容,也不应成为孩子是否接受了幼小衔接教育的衡量标准。真正的幼小衔接应该以孩子的学习兴趣、习惯和思维能力作为培养核心。
Etonkids伊顿认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应始终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要为孩子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指出,如果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发育达到100%的话,那么,儿童4岁时就已达到了50%,8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到80%。
儿童在3-8岁这一阶段,是重要的认知能力形成阶段,存在语言、秩序、感官、数学等各种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行为和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将很难弥补。
因此,这个时期良好的教育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为孩子日后小学、甚至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2. 要以孩子的兴趣、能力、习惯为核心
我们总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遵循孩子的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符合孩子心理发展和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激发孩子兴趣的基础。
Etonkids伊顿在日常教学中非常注重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比如,在培养孩子空间思维的时候,幼儿人手一套七巧板。通过对图形的拼接、分解,进行“三角形变变变”、“平行四边形变变变”的游戏。
在游戏中,孩子用七巧板翻转、找方向、组合、拼摆……不断尝试,手脑结合,亲身操作体验图形的构成,空间能力发展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活动之后,孩子们将七巧板恢复原状,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3. 帮助孩子全领域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所谓全领域发展,是不局限于语言、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孩子体能、思维等各方面素质的多元发展。
具体来讲,幼小衔接需要做好5个方面的准备。
(1)心理准备:激发孩子学习的愿望,提升孩子学习兴趣。愿望和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和关键,大班的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从内心感到自豪,骄傲,自信,具有上进心,期盼上学和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产生内驱力。
(2)能力准备:培养孩子的学习素质,也就是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等。
(3)习惯准备: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热爱读书的习惯、用心倾听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准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不挑食偏食好好吃饭的习惯;热爱运动的习惯,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绳等;整洁卫生的习惯,设立孩子自己专用的物品、空间和抽屉,允许孩子将房间物品弄乱,但要自己收拾打扫整洁,经常要求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自己洗手绢袜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及学习养成自我安全保护的常识和安全意识习惯,如交通常识,游戏体育活动安全,平时遭遇陌生人的处理等。
(4)社交准备: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包括合作精神、与人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的任务意识、责任意识培养。
(5)素养准备: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包括让孩子学会独立,培养忍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勇敢精神,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避免给予孩子压力,要帮助他们快乐、顺利地完成幼小衔接,并能终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这才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作用。
蒙台梭利博士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的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因为人类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在学前一年衔接,也不仅为小学一年级衔接,而是为后续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