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的先后夹击让“鸡娃”这个词刷屏了教育界,一时之间“鸡娃”的理念开始被诸多新手爸妈深度贯彻并热力推崇。
所谓的“鸡娃”,就是指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致力于用各种学习班、兴趣班填充娃娃们的童年。
前面说的这两部剧都是以一线妈圈的“鸡娃式育儿法”视角展开,注意,我说的行为主体是来自一线城市的家长,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充分满足的条件下,中产阶级的父母最大的焦虑就来源于他们的小孩,这些“精英”家长们为了不让好不容易巩固的中产阶层向下流动,暗中较劲可谓是内卷卷到世界尽头。
“鸡娃”也是有门槛的
虽然现代社会闻“鸡”色变,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发展成为“鸡娃”的潜质,因为“鸡娃”是有门槛的,“鸡”孩子的烧钱指数完全不亚于供一套房子的成本。
在普通家庭的小婴儿刚开口学会叫爸爸妈妈的时候,《陪你一起长大》中贵妇林芸芸的女儿从两岁开始学习英语,兼顾钢琴、舞蹈的艺术主攻路同时,为了能让孩子更加突出,甚至还要娃学习法语并脱稿背诵法国名诗。
在这组精英家庭的“鸡娃”字典里,连第二名都是可耻的。
我查了一下一线城市的孩子兴趣辅导班费用,像这样多修的情况一年费用大致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甚至是更大的我难以想象的数字。
娃越大需要花钱的地方就更多,《小欢喜》里方圆一大家子除了要承担两个高考孩子的课外补习费用以外,还要支付方一凡艺考的学费,每个小时1200块,一个月算下来光是艺考学费就得两万四。
给孩子上各种兴趣辅导班、补习班烧钱是一方面,在“鸡娃”的奋斗成长史中,想要烧钱都是有门槛的,二胎妈妈何景华为了能让孩子进好一点的小学,大费周章请招生老师吃饭,仅仅只是“见面礼”就准备了厚厚的一沓。
《小舍得》里的家长也没少为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情走后门,田雨岚、南建龙在求人办事的时候,红包塞的都不薄,田雨岚公婆甚至都提出愿意给兴趣班捐赠设备。
普通家庭在头疼柴米油盐的时候,也就是中产阶级的家庭随便掏出大几万给孩子上辅导班都能眉头都不眨一下,为了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低龄留学、举家移民的都不在少数。
普通家庭是没有培养“鸡娃”条件的,能养育“鸡娃”的都是什么样的家庭?
《陪你一起长大》的四组家庭里,刘涛饰演的苏醒妈妈是事业女强人,所住的小区也是重点学校的学区房,家中还请着家政阿姨,几乎是没有任何经济上的负担的。
更别说真·精英家庭的林芸芸一家,丈夫是企业高管,对林芸芸的要求就是他负责赚钱养家,老婆只需要貌美如花+照顾家庭,一切吃穿用度都按照高奢的标准来,连晚饭都点名要求海参汤。
《小舍得》里南俪和田雨岚共用一个退休院长父亲,原生家庭的优势不言而喻,她俩自己也努力。南俪和老公都是单位的人才型员工,从他们家的豪华装修来看年薪都很可观。
南俪的妈妈过的也都是旧派典型小资生活,生活技能一概不知,每天就是插插花喝喝红酒吃吃牛排。
田雨岚虽然职位没有南俪高,老公也没有南俪老公能干,但是架不住老公是个富二代,娃他爷爷奶奶随便出手就是几万的零花钱(我目测的)。
公婆自身的条件也是过硬,除了有一套大平层以外,还有一套别墅以及四套商铺,先不说将来商铺的租金有多少,光是他们家的厂子每年至少也有几百万的盈利。
《小欢喜》中的家庭也都是非富即贵,开着法拉利的区长儿子、手握五套学区房的宋倩一家,就连剧中最穷的方圆一家,在租着一万二一个月的学区房同时,郊外还有着一套房子,家里的存款加起来七七八八也有近百万。
和《小欢喜》题材相近的《少年派》,主人公全体上着精英中学,门口来接孩子放学的豪车都能绕学校一圈。
随着家庭剧的主人公越发精英化,也有观众开始感叹“现在的都市剧讲的都是中产阶级的故事”,“鸡娃”盛行的背后,也注定只是一场中产阶层的趣味狂欢。
普通小孩都去哪儿了?
所以我们惊讶的发现,时下讲述家庭故事的当代题材作品,几乎看不到普通人的生活,当精英家庭的孩子正在勇夺“热血鸡娃”名号的时候,普通家庭的小孩都成为了这场狂欢的画外音。
《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都用了一定的笔墨去描绘普通家庭的小孩日常,但很奇怪的是,普通人家的小孩虽然没有走上“鸡娃”的路子,但他们出场就自带学霸光环,这让剧中全体“鸡娃”和“鸡娃”家长都无地自容。
《陪你》中的沈晓燕妈妈就是大城市里的超市打工妹,没有房产还离了婚,被迫住在前夫的学区房里,连孩子都判给了前夫。
前夫整天游手好闲,沈晓燕一个人撑起全家开支。好在孩子大小聪明,学习之路上就压根没家长操心的余地,张口闭口就是爱学习的动人真谛,成绩远远甩开别的孩子一大截。
《小舍得》里有一处接轨《三十而已》的梦幻联动,米桃一家子就是经常出现在《三十而已》片尾的第四组家庭。
米桃妈妈一家都是外来打工仔,住着廉价的出租屋,一个卖水果一个做钟点工,乡下来的米桃从来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偏偏一到城里就成了全员仰慕的学霸,田雨岚需要一边花钱托关系一边24小时督促孩子学习才能够着门槛的金牌班,米桃随随便便就能考进。
包括《小欢喜》中的林磊儿也是一样,虽然是外地转学过来的,但考试永远第一,顺带让方圆一家都跟着沾光。
过去我们常常说“炫富”的背后是“鄙穷”,影视剧创作者都会不自觉地把金钱与人品、视野、格局等划上等号。
但是在这些“精英”家庭剧中,普通家的小孩反倒是站上了鄙视链的上端,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鸡娃”狠狠甩在身后,随便一两处提笔就能让“鸡娃”家长气得牙痒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通家庭的光环塑造是对普通观众的一次宽慰,但更多的,是把普通小孩推到“天牛”的位置,继续鸡化精英家长。
因为你我都知道,天牛的概率实在太低,要想娃娃跑得快,家长们该鸡还得鸡。
国产剧正面临“穷人”失语
不仅仅是都市家庭剧,这些年来,国产剧中的普通人们正在面临失语的困境,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再难多见,有钱阶层的富贵日常渐渐成为主流。
家庭剧不再烦恼柴米油盐,而是焦虑如何让儿女成为人中龙凤;职场剧不再围绕小人物的升职记,主角出场已是精英人群;爱情剧再没有你死我活的儿女情长,哪里有阻拦就用钱砸破高墙…………影视剧一直在不断突破观众对于有钱人的想象。
像去年爆火的《三十而已》,最大的话题度就是顾佳挤破头的太太圈,观众这才知道,原来有钱人的一个包真的能够抵上城市里的一套房。
并非观众“仇富”,而是这样的“炫富”,离生活实在太远了些。
想想以前追过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蜗居》《裸婚时代》,现在我们想看到普通人真实接地气的生活,都快成了奢侈的愿望。
当中产叙事成为了影视剧的主流,观众看到的都是中产们的职场竞争、家庭抗衡、“鸡娃”比拼,像接下来还有聚焦“鸡娃”的新剧《学区房》《小敏家》等排队问世,普通人连买十八线房子都是奢侈,有钱人买学区房就跟搞批发似的。底层在这些故事中,罕有展现,即使有,大多也都是悬浮的陪衬。
也许有人会说,观众就是爱看中产阶层的生活,糟心的底层故事谁愿意看?但其实在国产剧中,不乏有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比如《乡村爱情故事》《马向阳下乡记》等等,生活处处都有夹缝之中的人,多的是悲欢离合的情感互通,只是他们都逐渐消失在了影视剧中。
当然,影视剧的设定,是市场的选择,是观众的意愿,当中产阶层不断扩大,有关他们的故事也会更多地被呈现,“鸡娃”也好,“凡学”也罢,不禁让人开始担忧:我们是否对平凡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想象力?
如果非要用资产的多少去衡量人的价值,那么风云变幻,中产阶层也有下滑到底层的可能性,要不然以“鸡娃”求得家庭阶层跃迁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缓解这种普遍的社会焦虑的方式之一,就是重新审视普通人的个人价值,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多数人拥有的只是平凡的人生,他们要认真过好的,也正是这平凡的生活。
近期资讯速览
1、乐视网被罚2.4亿元
综合网上消息。2007年至2016年连续十年财务造假等行为,乐视被罚款60万元;因2016年乐视网非公开发行欺诈发行行为,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被处以募集资金百分之五即2.4亿元罚款。最终,乐视网合计罚款2.406亿元,贾跃亭合计罚款2.41亿元。
2、北京拟对涉毒艺人实施自律惩戒,相关节目、商业广告等不予播出
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对《北京市禁毒条例(草案)》进行审议。条例草案提出,演艺人员应自觉抵制毒品,行业协会应对违规者实施自律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