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口碑炸裂:我却从郎平身上,看到了父母值得深思的教育方式

电影《夺冠》终于上映了。

关于女排精神,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是书本上的一句振奋人心的标语。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很多人重新回到了那个,在郎平为主力的中国女排拿下五连冠的时代。

说起郎平,有太多的故事可讲。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她作为教练的思维和训练方式,却是值得很多人去学习和思考的。

尤其是作为父母来说。

1.

父母的教育理念

需要贴合时代的特点

时代赋予了我们进步和宽容,而很多人却不自知。

作为中国女排的两代教练,袁伟民和郎平,经历的时代是不一样的。

而之所以他们都能带领女排夺冠,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们都顺应了时代的一个特点。

回到上世纪的6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时期。

当时的教练是袁伟民。

他跟自己的队员们说:他们第一次出去比赛的时候,看着外面的高楼大厦,哭了。

因为他们发现,当别的国家已经有了冰箱、彩电这些先进的家用电器时,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当别的国家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去分析运动员的习惯和动作时,中国却连计算机还没有。

我们经济上落后,科学技术更是落后。

在那个时期,中国需要一个契机来打消那些不友好的质疑,去向世界证明我们的存在。

同时,更是为了激励这个民族,将拼搏、奋斗的火种延续下去,让国民有更多的希望和盼头,去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所以在那个时候,中国女排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面对对手的科技算法,他们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去训练。

别国的队员练习一万个,她们就练习五万个;别国的队员练习蹲起50个,她们就练习200个。

拿命练球,是那个时代女排精神的烙印。

我们再将画面转到本世纪初。

当时的女排正处于一个长达几十年的低谷时期。

这个时候,郎平回来担任女排教练。

当时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开始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中国,不再需要用女排,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也不过是一场供人茶余饭后交谈的体育赛事罢了。

女排精神,正在一点点的在时代的浪潮中被遗忘。

这也是为什么,女排在当时,一直状态萎靡的原因。

所以,当郎平上任后,跟队员们说的第一句话便是:

“你们爱排球吗?”

不得不说,郎平的这个问题,把很多姑娘都问懵了,有的队员说: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我这样的问题。

在郎平这里,她更关注队员们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她会跟队员说:

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但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我希望我的队员,不仅仅是一位排球运动员,更是一位优秀的人。

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里,人们更关注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是他们最高层次的需求。

这远远比那个用命打球的训练模式下,更能打动这群姑娘们的心。

在郎平这个理念的影响下,这群姑娘,她们在打球不再是为了所谓的女排精神,她们更是为了自己。

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他们一点点接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和荣耀。

最终在对战巴西时,一举夺冠,重回巅峰。

可以看出,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是会随之变化的。

袁伟民和郎平,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的训练方式和思维,都紧紧贴合了时代的发展。

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条件这么好,却动不动就厌学、网瘾、自杀、抑郁?真的是孩子被惯坏了吗?

并不是这样。

王玮老师曾在团体课程中分析过这个时代孩子们普遍处在一个“三高”的状态。

即高关注、高期待、高压力。

在这样一个资源、机会、竞争都空前的时代中,孩子们的心理也在承受着空前的考验。

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陪伴者,如果思维和教育方式无法契合时代的发展,那彼此的不同频,一定会让关系出现问题。

关系出了问题,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适应时代的发展,真的不仅仅是孩子而已,对于家长来说,真的尤为重要。

2.

允许背叛,那是成长的力量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郎平是背叛了袁伟民的。

郎平虽然是袁伟民教练带出来的,但是她并没有延续袁伟民那一套铁血的训练方式。

她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女排走出低谷,获得了荣耀。

从这个角度来说,郎平的“背叛”,其实是女排的突破和成长,也是她们的破茧和涅槃。

经常有家长为孩子的叛逆问题而头疼:

有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

父母的话一句都听不进去;

会反抗父母、甚至顶撞父母;

....

但在此我有必要提醒家长们,孩子的这些叛逆行为,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要知道,青春期是孩子独立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孩子会在这个时期去思考,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而这个时期的叛逆,从根本上说,只是孩子想要做自己。

既然想要做自己,就需要去自己创造、去探索、去试错。

这其中或许会继承父母的一些特质,但一定会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去改变,最终探索出来的那条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3.

别让你的焦虑

成为孩子最沉重的负担

在电影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比赛前夕,队员们有焦虑、有不安、有不确定。

这个时候,郎平对队员们说了一段话:

是我,是我太紧张了。

曾经一位外国记者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呢?

我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的价值。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做什么事情,身上都背着沉重的包袱。

我的医生跟我说,你是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我姐跟我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

其实,我就是放不下。

姑娘们,明天要比赛了,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默薇老师经常在课程中说:情绪是会传染的。

郎平作为女排的精神领袖,她的焦虑会传染给队员,而她的负面情绪,主要来自她们那一代所经历的痛苦和贫穷。

她们本身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所以才会将一场排球的输赢看的比命还重要。

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这群姑娘们也感受到了沉重和负担。

这样的情景,是不是无比熟悉。

这恰恰是这个时代,我们和孩子之间,最真实的写照。

不同的是,在这个关系中,排球变成了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时代变化太快,竞争压力大,再加上上一代人本身经历的贫穷的苦难,让家长们的内心时刻绷紧着一根弦:

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就赚不到钱,就不能有好的生活。

因为我们经历过那段艰苦的时光,所以我们害怕孩子会再次经历,我们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至少也要有能力维持如今的生活水平。

带着这份焦虑,我们将孩子的学习看的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给孩子报价格昂贵的辅导班;

别的孩子学的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

别人做一套题,就让自己的孩子做3套;

....

很多家长或许意识不到,那些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压垮他们的从来不是繁重的课业,而是父母无尽的焦虑。

这份焦虑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孩子唯有逃离,这也是孩子自救的一个渠道。

试想,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没有那么焦虑,能在孩子放学后和孩子一起聊聊天,聊聊那些学习以外的事情,那孩子的状态,会不会比现在好?

每个人都存在焦虑,但是对于父母来说,至少要把握好度。

当你有能力去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再将这些焦虑和紧迫传递给孩子时,孩子才能轻松的面对自己的战场。

至少不用再背着沉重的包袱去负重前行。

4.

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

袁伟民和郎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材施教。

郎平刚进队里时,袁伟民没有让她去跟别的队员一样去训练,而是锻炼她的负重。

因为他看出来,郎平是一个有力量的选手。

这是她的优势,所以要扬长,帮她在自己优势的部分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样适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家长热衷于“补短”,即孩子哪科差,就一个劲的给孩子补哪科。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长处被抑制了,短处也没培养起来。

默薇老师曾在课程中提到:

教育孩子的重点在于发现孩子的求知需求方向和兴趣点,并给予支持和满足。

而不是按照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去设计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

学校教育是统一的形式,很难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判断,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应我们目前的这种学校教育的方式。

记者凡小西曾经说:

我的孩子,虽然数学不好,可是他喜欢研究厨艺

我的孩子,虽然英语不行,可是他心底善良

我的孩子,虽然语文很糟,可是他孝顺父母懂得父母的辛苦

.......

她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学渣儿子,并为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自豪。

我们总是习惯用唯一的标准——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聪明与否,这是不对的。

孩子是一朵慢慢开放的花,怎能如此单一地去评价?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智力是多方面的,不在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认为的智力就是智商测试那套单一、可量化的理论。

在这套理论中,他总结了8大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

2、逻辑-数理智能

3、音乐-节奏智能

4、视觉-空间智能

5、身体-动觉智能

6、自知-自省智能

7、交往-交流智能

8、自然观察智能

通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大家就可以发现,我们应试教育体系下决定孩子成绩好坏与否,其实就取决于两个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语言智能。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刚好是在这两个智能方面具有优势,你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如果你的孩子刚好是在这两个智能方面不具有优势,那你的孩子想在数理化和语文外语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其实是相对困难的。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孩子的学习成绩仍然上不去,而有的孩子即便不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发现孩子独有的长处,因材施教,才是你给孩子最好的馈赠。

写在最后:

现在有很多父母开始思考:

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影响了孩子?

孩子的这些叛逆问题是否和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如论如何,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孩子的本能,更需要去更新观念,给予孩子最恰当的陪伴和引导。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