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改版不按发布时间显示推文,如您想及时看到榴莲EDU推文,请星标公号和点“在看”或“点赞”。
本文转自:知乎
我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不知名小县城,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生涯。
2012年,我参加了高考,并有幸被清华大学录取,进入某工科专业学习。
大一时,我们系大约有105人,北京和河南的各有8人。我所在的班级有2个北京的同学,一男一女。
01
如果单从学习角度考虑的话,我们班那位北京的女同学可以算是非常优秀。
从大一到大三的六个学期,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年级前五。但她成绩不算是最好的,因为还有很多比她更厉害的人。(相比之下,那位北京的男同学的成绩要稍微逊色一点,但也是二十名左右。)
大学前三年的学业成绩,前十名里的北京同学只有她一人(约是第五名),其余同学来自辽宁、天津、河南(两人)、浙江等非“北上广”地区。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认识了几位其他专业的北京同学。
大致的感受是,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好坏,跟他是否来自北京并没有必然联系。我们班的北京女神之所以成绩这么好,并不是因为她来自北京,而是因为她确实在很用功地学习:从不翘课,从不迟到,上课永远靠前坐,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作业做得认真,不会就问。
但这些品质并不是北京人更容易具有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三年综合成绩,前十名里也只有她一个北京同学而已。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方面,我印象很深的几个细节:
1)据说北京女神一门课有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课上记,课下再整理到另外一个本子上。
2)据说我们班的某位大神,在大一上数学课的时候,习惯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录音下来,课下再听一遍。
3)从大一到大三的所有专业课,那些成绩特别好的人,永远都坐在最靠前的位置,上课从来不看手机。即使第一节课在早上八点,他们也几乎不会迟到,因为这样就坐不到前面的位置。我了解到他们其中的几位都是早上六点半起床,不管前一天晚上几点睡。
4)有一天晚上,我快十一点的时候到宿舍楼下,看到几位大神骑车出去“刷夜”,因为第二天有一门专业课的考试。
02
一些外省同学的例子:
1)我自己。
大一时,没有目标,消极松懈,翘过课,课上睡过觉,整个人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好像考上清华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了,整个人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第一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排名中等。大一暑假思考了很多,大二开始做出改变。还记得大二上学期,自己每门课都会跟着去抢前面的位置,几乎不迟到,也没再翘过课,主动去找老师答疑,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最后挤进了前五名。
这样一直坚持到大三结束,不过因为大一落后的太多,最后三年总排名也只是第十一名。
2)我室友。
我的三个室友都不是来自“北上广深”这些地区,但就学习而言,他们刚好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状态。
室友A:从大一开始,到大三结束,没有晚上十二点之前睡过,早上却是我们宿舍起得最早的。有几次我凌晨一点多起床上厕所,看到他还在看书写作业。室友A三年综合排名前五。
室友B:B属于那种踏实认真,但又没有极致刻苦的类型。不熬夜,不懒床,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也不会去主动追求额外的学习目标(觉得那样太累)。室友B三年综合排名大约第十五。
室友C:浮躁,爱玩游戏,不认真学习。作业都是到要交的时候才开始做,往往都是抄别人的。有时候路过他桌子,会看到一本书摊开,旁边放着他写的笔记。过了几天,再去看,几乎没动。经常迟到,偶尔翘课,上课往往坐在后面玩手机。挂过几门课,三年排名应该在后百分之二十。
3)我隔壁寝室。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隔壁寝室的四个人经常联机玩游戏,大半夜熄灯之后,还能听到他们在隔壁尖叫狂吼。几乎不去上课,很少出寝室。他们退了很多课,也挂了几门,当时听辅导员说他们中的几个人有劝退或者退级的危险。
后来到大三,他们宿舍被辅导员拆散了,四个人被分到不同的宿舍去。从结果来看,有一个像是退学了(大三之后就再没见到过),一个延期毕业了,另外两个勉强毕业,但相比之下,出路都不太好。
所以,如果“水平”是指学习的话,那么我认为北京同学和外省同学是没有差异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清华(或者在任何一个学校),成绩最优秀的同学并不都是北京的。
只要你踏踏实实,努力付出(像室友A和B,还有那些大神们),最后就一定会有回报。但如果你贪图玩乐,不管你是不是“北上广深”的,结局一定不会好。
事实上,我在大学里见到的那些自制力差,虚度光阴的(比如沉迷电脑游戏),很少有北京的同学。
我比较认同的一个解释是:来自高考大省的同学,高中时被压抑太久,到了大学,没有了外界约束,被压抑的开始反弹,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到了大学就应该放松。
而北京的同学,高中时相对来说并没有这么多的外界抑制,可能游戏早就玩腻了,更早地明白学习才是发展自己的硬道理吧。
03
但如果“水平”不仅限于学习的话(其实大学本来就不应该只是学习),那差异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北京(或者“北上广深”)同学在这方面的能力(“综合素质”),确实更强。
举几个例子,来解释这方面的差别:
1)坦白说,我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托福、雅思、GRE”,直到大一下学期还傻傻分不清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但是,很多北京的学生,可能在高中时,就已经考过托福,而且不止一次。他们的目标可能并不是“清华北大”,而是美国的“常春藤”。
就算那些来到“清华北大“的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他们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出国目标(而我还处于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这是很多中西部偏远省份的同学很少能想到的,因为我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信息,更没有这样的远见。
2)大二暑假我报了托福补习班,在北京上课。课上老师经常举例子,说他带过的某某某同学(在北京读高中),考了四次托福,在他的指点下,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听到这,我经常苦笑。
像新东方的培训班,在北京的话,最低也要2500左右,当然高的要10000+。除此之外,单单是托福考试的报名费,一次也要1500。如果考4次的话,那就6000了。对于任何一个来自小县城的同学,6000应该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吧。
3)室友B曾给一个清华教授的孩子当过家教,那孩子初中就在美国上了,只是利用假期时间,回来补习数学。
我也认识几个在清华附中读书的北京同学,得知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出过国,去过欧洲许多国家旅游。要知道,我在大三之前,也还傻傻分不清“护照”和“签证”的区别。
4)学期中,清华有出国交换的项目。假期里,清华也有很多出国交流的项目。但其中公费的项目很少,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一般都会视而不见,就算很想去,也会谨慎做出选择。
但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基本就是就是随性而为,喜欢哪里就申请哪里。之前课上遇到过一位北京的学姐,大三去瑞士交换,暑假又去了以色列。
之前提到的北京的那位男同学,本科毕业后去了斯坦福自费读硕士。
5)生活方式/衣着品味上,京津沪及沿海地区的同学,确实要比中西部地区的人高出一大截。例子我就不多举了,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有所体会。有时候走在路上,但凭一个人的穿着,就能大致判断出他来自哪里。
6)英语口语。我认识的北京同学,英语口语不约而同的好,而且更多是表现在他们“敢”说,不像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大多是时间都是在自娱自乐。
7)展示自我的能力。综合我大学四年的经历,那些在课上敢于回答老师问题,敢于举手提问,主动上台做展示的,除了长得好看的,大部分都是较发达地区的。
8)兴趣爱好。我当时上的小学和初中,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和一节美术课,还经常被数学/语文老师霸占。到了高中,干脆就取消了音乐/美术课。体育课一周一节,但没有体育老师指导,大家在操场上乱窜。
可我认识的北京同学里,有“主持特长生”,有“大提琴特长生”,有在大学组建乐队的,有表演音乐剧的,有钢琴弹得很好的,有健身很多年的,很多很多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东西,已经成为他们的“特长”。
所以,“京津沪广深”这些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就学习能力而言,与中西部同学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除去学习,其他诸如 兴趣爱好/阅历视野/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 等方面,这些地区的学生还是要领先中西部的同龄人的。他们的确见多识广,有超出中西部同龄人的视野和追求。
很多我在清华、在北京才了解到,认识到的东西,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很多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做的事情,他们早已下定决心。
他们的大学生活“开始”地更早,效率更高。而我则花了很多时间去适应、去习惯这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环境的变化,去思考这四年该用来干什么。
客观上,清华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会说因为你来自较发达的地区,就会在某些项目的选拔中就优先录取你。
但实际上,京津沪等发达地区的同学往往更容易把握 / 获得住机会,想想那些需要经济条件以及各种成绩/经历做支撑的活动和项目,你应该就会明白。
04
其实,大一的时候,我有一段时间心里也挺愤慨的,因为当时的自己太过于在意与别人在“先天条件”上的差别。
为什么我高中的时候,要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回家,每四个星期才有一次周末,学校完全无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了高考科目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我付出了这么多,才有幸考上了清华。
如果这算是一种回报,为什么那些北京的同学能够比较轻易的得到这种回报,而且在得到这种回报的同时,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去发展自己?
于是我开始觉得自己的奋斗没有意义,所以每天漫无目的。
但如果四年的清华生活教会了我什么的话,就是让我找到了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
假设清华是在第100级台阶上,北京的同学可能是从第50级开始向上走,而我觉得自己是从第20级开始的。
虽然大家最后都爬到了100级,但有的人上升了50级,有的人上升了80级。
上升50级的人,因为走的比较慢,所以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比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爬了80级的人,就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但这并不是他自己的错,所以他不该责怪自己,而是应该相信,如果他也能和别人一样从50级开始,那他一定会爬得更高,学得更多。
换言之,要“积极地”接受生活的不公平。接受你的起点,不管你从第几级开始爬,应该做的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台阶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这样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后记:
大三的寒假和暑假,我在父母和学校的支持下,有幸去到另外两个国家学习。这段经历,结合后两年的种种思考,让我做出了出国读博的选择。
目前,我在美国的一所工科学校读Ph.D。
从河南的小县城,到清华,再到美国,感谢自己在很多想要放弃的时候选择了坚持,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本文转自:知乎,来源:Miki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