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家长群里都在吹捧老师,我要不要跟风?”话题一出,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说:“复制、粘贴,再发送,一句吹捧而已,跟风就是了。”
但曾是中小学老师的冉高鸣却说:
“作为一个老师,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位家长有参与感。
不要做群里的好家长,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师。”
深以为然。
对绝大多数的老师而言,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长的吹捧,而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深刻地明白一件事:
教育这条路上,孩子是毛坯房,老师只是装修师傅,家长才是真正的业主。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五年,但一个好的家长,足以改变孩子的人生。
不要以为孩子的好与坏都是老师的问题,家长首先教好孩子,老师就能够锦上添花。
无论多好的老师,多好的学校,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位置无人能够替代。
《人民日报》曾刊文,告诉各位家长: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师的事,更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同一个班级,同一位老师,
为什么孩子间的差距那么大?
同在一个班级,每天接触的都是相同的老师、课程和作业,为什么有的孩子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却沦为倒数?
归根结底,还在于学校之外,在于那些老师看不见的地方——
家庭。
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张图片:
班里有个孩子三番五次不交数学作业,老师多次发消息提醒家长,可没想到,当老师再一次去催的时候,竟然被家长拉黑了。
真是让人又生气又无奈。
很多家长觉得,既然把孩子送去了学校,那么孩子的成绩就应该由老师全盘负责。
其实不然。
老师可以教孩子知识,却没办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可以教孩子解题思路,却没办法赋予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与其说孩子之间差的是成绩、是分数,倒不如说是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差距。
要知道,教育孩子才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作为家长,不一定要有富足的条件,但一定要有远见;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坚信知识的力量。
毕竟,父母才是孩子命运的主宰者。
还记得“天才少女”武亦姝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吗?
“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的态度,是给孩子最有份量的爱,关乎着他们一生的命运。
父母负责,孩子出色
《奇葩说》中,颜如晶曾说过一番话,让人记忆深刻: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彼此最重要的陪伴。
然而,许多父母常常怕麻烦,图省事,把孩子交给学校,把问题推给老师。
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得了知识却养不成习惯,讲得了道理却训不成人格。
良好的习惯、读书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人格、长久的幸福感,是孩子在成长中必须具备的。
这一些,都需要父母在家中帮助孩子一点点养成。
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等到老师反映情况,等到孩子与你渐行渐远,才后悔莫及。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图省事”,更不能“怕麻烦”。
世界上越是重要的事情,就越麻烦,越耗费功夫。
父母要比孩子更加努力,更加用心,才能用你的“不怕麻烦”换来孩子的“真正优秀”。
02
教书的是老师,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意思是说,老师是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但“教育”二字中,如果只有老师的“教”,却没有父母的“育”,归根结底,还是不完整的教育。
《家有儿女》中的夏东海,就是一个懂得育人的爸爸。
一次,父母答应刘星得第一名就奖励他一个MP3。
刘星便偷偷用小雪的作文冒充是自己写的,真的得了第一名。但当他捧着奖状的时候,心里却很愧疚。
思前想后,刘星主动向老师说明了情况,承认了错误,并归还了奖状。
夏东海得知这件事后,没有批评他,而是说:
“我对于你这种敢于直面错误、承认错误的勇气,有点敬佩啊,不愧是咱们家的第二条男子汉呀。”
“由于你勇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决定把MP3送给你。”
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或多或少说过谎。
但夏东海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因此否定孩子的人品,而是用宽容和理解,与孩子建立起了互相信赖的关系,让他相信:
无论何时,父母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回答,让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但事实上,教育的根本,永远是先育人。
正如俞敏洪所说: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
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繁叶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不是看他的成绩,而是看他的品行和修养。
如果说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育人的担子,父母必须义无反顾地挑起来。
父母管教,孩子优秀
远古记载:“舜耕地,牛不走道,舜鞭己不责牛。”
牛不好好耕地,舜为什么要鞭打自己,而不是鞭打牛呢?
因为牛走得不对,是人没有引导好,它自己是不知道的,但人知道该怎么引导它。
由此推出:孩子不听话,责任在家长,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管教出来的。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任性的阶段。
可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父母教他规则,他就知进退,父母教他善良,他就懂人情,父母教他礼仪,他就识大体。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不妥协、不包庇、不纵容,孩子就不会变得调皮、任性、刁钻。
教育孩子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一拖再拖,一旦过了“有效期”,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今天你对孩子严格管教,明天他才有实现理想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我爱着你,但是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03
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父母把教育孩子,
当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教育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事业。
但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类父母,把教育孩子当作是老师给自己布置的任务——
老师说孩子不写作业?
好,那就冲到教室里,把孩子的书和作业本都撕了。
老师说孩子纪律差、坐不住?
那就当着老师的面,打到孩子痛哭流涕。
孩子出现问题,老师告诉家长,家长却觉得这是老师给自己“布置任务”、“找麻烦”。
朋友是小学老师,她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她班里有个男孩,上课的时候一分钟也坐不住,一会儿抠抠手指,一会儿跺跺脚。
有时候老师正在讲课,他却突然站起来,对着同学的头就是一巴掌。
朋友每次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说知道了知道了。
可她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跟孩子沟通,也不是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而是罚孩子跪。
每次罚孩子,还要拍张照片发给朋友看。
一开始,朋友还会劝这位妈妈要注意教育方式和方法,可后来才恍然大悟:
这位妈妈是在用惩罚孩子的方式,向自己宣布“看呐,我不是不管孩子。我管了,他以后再犯错误可不是我的原因”。
最后,朋友对我说:
“你说说,这样的家长,还有哪个老师敢管?哪个老师愿意管?”
最终,老师不想管,家长不会管。
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可身边却没一个人能帮助他。
父母严格,孩子自律
教育是公平的,几乎所有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都是父母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和不厌其烦的耐心换来的。
当父母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孩子的人生才能不留遗憾。
就像杨晨煜,高考双科满分,打破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的最高分记录。
他的优秀,离不开母亲自始至终的严格教育。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她就手把手教他养成习惯,时时刻刻地盯着他。
害怕打扰孩子,她就放下了手机,放弃了娱乐,把全副心思放在儿子身上。
“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但等到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父母”牺牲了无数的娱乐、休息,倾心陪伴、严格教育出来的。
没有父母的严格和努力,就没有孩子的自律和上进。
父母要先苦后甜,也要让孩子先苦后甜。
有时候狠心“逼”孩子一把,才会知道孩子有多优秀。
父母严格不是坏事,孩子的成长需要赞美的阳光,也需要批评的雨露。
04
老师只能陪孩子一程,
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作为老师,平时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以后有什么问题你多费心哈。”
“老师,孩子不听我的,你帮我好好管他。”
可实际上,虽然老师能够教授孩子知识、
告诉孩子道理,但再好的老师也比不上家长的言传身教。
更何况,老师只有一个人,却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
很多事情,他们也真的无能为力。
但父母不一样,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浇灌孩子这朵生命之花,靠的是父母永不放弃。
前阵子,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出现了厌学情绪,但他没有打骂孩子,而是选择跟孩子沟通。
最终,两人达成了共识:一起全国旅行一次,等旅行结束后,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要继续读书。
父子二人从丹东东港出发,途径山海关、西安、洛阳等古城,最后南下到达云南丽江。
这一路上,父亲带儿子领略自然风景,讲解历史文化。
最终,他凭借着耐心和陪伴赢回了孩子的心。
在采访中,儿子表示:
“以前我都不想看见他(父亲),现在我俩讲话处得像哥们似的。”
“现在每天他都在拍视频、剪视频、做饭,照顾我;感觉他很辛苦,现在少惹他生气,以后有钱再带他出来溜达溜达。”
“我还是想读书的,我以后要好好读书”。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
孩子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并肩作战的朋友,是能够学习模仿的榜样,而这一切,只有父母能给得起。
父母垂范,孩子受益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
“要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孩子不做的,父母首先不能做。”
爱学习的父母,不会养出讨厌学习的孩子,从不学习的父母,也不会养出积极上进的孩子。
孔子说过:“其身正,虽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若父母总是“手不离机”,已经无声地向孩子传达:我觉得玩手机比学习更重要。
沉迷手机的父母不仅给孩子做了坏榜样,还破坏了家庭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了孩子不学习的借口。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大师,善于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
教育孩子,若用行动来教育,孩子就会跟着做,若用空话来教育,只会导致争吵。
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给孩子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看到的是榜样,学到的是独立。
等他长大以后,也会主动追求自己理想,寻找自己的幸福。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式。
05
孩子是毛坯房,老师只是装修师傅,家长才是真正的业主。
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5-2=0”
简单而言,就是孩子在学校的5天时间内教育初见成效,但如果周末2天时间里家庭教育没能跟上,那结果仍是原地打转。
对此,老师只能深感无奈。
可你的孩子只是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老师即便心里再无奈,也只能感叹一声。
但你不一样,作为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更是孩子终生追随和模仿的对象。
教育本身,其实就是一件没法偷懒的事情。
如果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把他甩给了老师,就像提前埋下的雷,终有一天会以悲剧的形式收尾。
有远见的父母,永远把自己当成教育路上的第一责任人。
他们知道:
再好的老师,都比不过父母的言传身教;
再好的学校,都比不上悉心养育的父母。
如果想要毁掉孩子的未来,就大胆当个甩手掌柜,把教育的重任推到老师身上。
如果真为孩子好,父母就要有所担当,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毕竟,在教育路上,孩子是一间毛坯房,老师只是装修师傅,家长才是真正的业主。
父母努力,孩子上进
常听人说,如今的教育,需要“拼爹”。
到底要拼什么呢?
拼家境?拼地位?还是拼工作或者学历?
都不是,孩子之间真正比拼的,是父母的教育观念。
49岁的朱腾强,在天命之年顺利通过司法考试,登上了热搜。
他之所以参加这个“天下第一考”,只为了跟学法学的女儿聊天。
朱腾强女儿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大四学生,为了跟女儿有共同话题,他决定自学参加司法考试。
看到爸爸这么努力,女儿也对法考充满信心。
目前,她已经保研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
更让人佩服的是,朱家全家都是学霸,朱妈妈计算机专业跨考了CPA。
少有孩子一出生就是天才,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这场爱的旅程里,唯有互相成就,才能不断成长。
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断进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投资自己,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长。
每一个女儿,都是爸妈眼中的稀世名花。
养得好一朝惊艳四座,养不好费心劳神。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我们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