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顾名思义,肯定是有一个袋子的。而这个袋子也是它们用来哺育后代,学名育儿袋,在育儿袋的里面连接了袋鼠的母体的乳腺,袋鼠幼崽自出生之后就必须要爬进母亲的育儿袋中,否则就无法吮吸到母亲的乳汁,更无法享受到母亲的庇护。
但小袋鼠除了在育儿袋中吃之外,当然也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直到幼崽可以独立捕食之后才可以不用在母亲的育儿袋中汲取营养。但曾有好奇者打开过袋鼠的育儿袋,里面的气味极其难闻,可以说是臭气熏天,但为什么袋鼠幼崽还能在里面生活呢?
袋鼠母亲坚持打扫
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前,袋鼠幼崽的生活模式一直是“窝里横”,每天只需要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而当它们进行排泄之后,袋鼠妈妈会很仔细将袋子用舌头清洁一遍。没错就是用舌头舔舐,由于小袋鼠的排泄物中残存大量没有被消化的粗蛋白纤维,而袋鼠妈妈可以利用这些代谢产物,补充营养。
袋鼠可以接连受孕,由于双子宫的生理结构,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雌性袋鼠可以在生产完之后,又准备受孕。因此最勤劳的袋鼠妈妈可以同时拥有两只袋鼠,一只小袋鼠刚开始下地学走路,另一只小袋鼠在袋子里面喝奶,可能同时还准备再怀着一只小袋鼠,周而复始。
而每一只小袋鼠在出生之后,都需要在袋鼠妈妈的袋子里成长6个月左右,每当袋子脏了,袋鼠妈妈会把头伸进去舔袋子里面的脏东西,因此在澳大利亚最常见的就是袋鼠妈妈把头伸进袋子里清理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
但澳大利亚中部夏季气温过于炎热,即使袋鼠妈妈会清理自己的育儿袋,但依然会有部分袋鼠会因为细菌的滋生而感染。
袋鼠母亲定时查看幼崽
刚出生的袋鼠幼崽很小,大约只有几厘米,因此它们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爬到母亲的肚子上。而袋鼠的育儿袋中,育儿袋的内部并不是袋鼠光滑的肌肤,而是有一层层褶皱,空出大量空间为空气流通准备,袋鼠幼崽在进入育儿袋之后氧气和通风还是很充足的。
其次袋鼠妈妈是非常称职的母亲,会随时打开带育儿袋,检查幼崽的生命体征,因此它们可不会在育儿袋中窒息,更不会被自己的便便熏死,可能人类因为突然闻见这突如其来的味道,而有些许反感吧。
作为超合格母亲,袋鼠妈妈除了将袋鼠带着生活之外,她竟然可以自行决定自己后代的性别,还能在环境不利于幼崽成长的时候,自主推迟自己的妊娠周期,可见袋鼠为了繁殖进化到了一种可怕的境界,并且它们的早有已经远远超过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类总数量了。
袋鼠可以自行出袋
袋鼠刚出生的时候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育儿袋内。刚开始的前四个月,小袋鼠身上会逐渐开始长出毛发,一直到 6-7 个月才开始长齐毛发,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和呼吸外界的新鲜空气。这之后育儿袋也变得很有弹性,既能拉开又能合拢,小袋鼠出出进进很便利。
有时候,小袋鼠因为对外界的好奇而探出头来,袋鼠妈妈还会把它的头按到袋子里,以保护它们的安全。当小袋鼠越来越顽皮之后,它们还会在育儿袋中撒泼打滚,甚至它还会把腿或者小尾巴伸出来。最后,小袋鼠长到育儿袋里的空间再也无法容纳它了,它只好搬到袋子外来生活,但是它还是会依靠吃妈妈的母乳来生活,但它了就会就把头钻到育儿袋里去喝奶。
总之,袋鼠并不是世界上唯一有育儿袋的物种,还有其它生物也有,例如蜜袋獾等,它们的育儿方式都和袋鼠类似,育儿袋的生理结构也都和袋鼠相近,雌性都是非常负责的母亲。
而袋鼠妈妈有趣的育儿方式,还引起了妇产医学家们的兴趣。早在1984年,两位美国医生从育儿袋的结构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人类使用早产儿的育婴袋。从前早产婴儿的生活抵抗力较差,过去都是放在医院的暖箱里养育的,租用不起暖箱的早产婴儿很容易死亡。而这两位医生通过一个人工制造的育儿袋,可以将婴儿放在温暖的育儿袋里,又能及时吃到母亲的母乳,极大地提高了婴儿存活率。
看到这里了,觉得科学怪诞十分帅气的请关注+点赞+留言夸夸我吧,一位给你全知全能的科普君,祝你:生活如意,事业高升,前程似锦,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