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鸡娃”,正在疯狂掏空亿万家庭

作者:肥猫

来源:易简读书(ID:yijiandushu)

你听说过“鸡娃”吗?

近几年,这个词火遍了整个教育圈。

如今,甚至有冲击每一个中国父母神经的趋势。

先来看看它的名词解释。

鸡娃,是指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断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加强版。

本来,鸡娃只是小部分人圈子里的教育竞赛。

可随着焦虑的传播,现在只要稍微有条件的,基本都走上了鸡娃之路。

各种高强度、压迫式学习,导致学生竞争高度内卷,愈演愈烈。

围绕“鸡娃”这个行为,圈内甚至形成了一套黑话。

“荤鸡”“素鸡”“班鸡”等。

总之给孩子各种“鸡”。

颇有一种“只要鸡不死,就往死里鸡”的悲壮感。

想起以前4、5岁的小孩,每天开开心心,追逐打闹,和小朋友一起玩泥巴,捉迷藏。

年龄大一些的,有条件的会报些课外兴趣班,弹琴、书法、画画之类的。

本意也是多学点东西,陶冶一下情操。

现在可不一样,还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开始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而所谓“兴趣班”的内容,除了琴棋书画这些最“基础”的。

还有连成年人听了都提不起兴趣的编程Python、C++、剑桥英语、高斯数学等课程。

在家长眼里,只要能考级,能为孩子的升学简历做背书,通通安排上。

前段时间,一份刷爆全网的上海5岁牛娃幼升小的简历,惊掉了我的下巴。

孩子年纪虽小,简历却足足有15页。

再看内容,无论是学习量、知识储备还是才艺,简直吊打大批成年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岁开始识字,3岁就能中英文双语阅读。

到了幼儿园大班,中文识字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00字,还能背100首古诗。

英语方面,每年阅读量500本,每周坚持写3篇周记。

除了书本上的学习,艺术体育方面也丝毫没落下。

足球、游泳、钢琴、街舞样样精通,有150幅涂鸦作品,围棋还拿了11级证书。

从小班起,他就是幼儿园里知名的小主持人,平时喜欢玩数独、七巧板,放假还去过日本和东南亚旅行。

可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位超级牛娃,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在外企任高管。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申请上海一所排名前三的高端国际学校。

难以想象,这里的幼升小竞争到底有多激烈,其他同样成功入学的孩子,努力程度到底有多疯狂。

为了鸡娃,这届中国父母实在是太拼了!

我有个朋友,在孩子5岁时加过一个“鸡娃群”。

第一天就被一股浓浓的窒息感淹没。

家长每天都要做3件事:发鸡娃计划、分享教学资源、晒鸡娃成果。

通常不到几个小时,就有上千条信息。

家长之间还互相攀比,比如有人晒出一张学习时间表,马上就会有人发一份更加细致的充实版本。

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完全没有休息时间。

好不容易到了暑假,群里还组织报名线下编程集训营和五花八门的提升辅导班。

每天早上6点就要出门,像赶场一样听课、刷题。

为的就是能在新学期开始的各种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位朋友每次看到群里的变态计划,都战战兢兢,紧张得直冒冷汗。

而且由于没有按时发计划,被管理员多次警告,还被大家围攻说拖孩子的后腿。

但她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带两个娃,老公创业工作又比较忙。

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鸡娃。

她也羡慕别人优渥的家庭条件,能让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

可羡慕归羡慕,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说,自从生了娃,生活就和教育政策、学区房、升学、教育培训等牢牢捆绑在一起。

正如热播的新剧《陪你一起长大》一样。

剧中讲述了四对不同社会层次的父母上演的“鸡娃”大战。

为了孩子,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让观众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在这几个家庭中,有两个角色非常典型。

一个是李宗翰饰演的公司高管顾家伟。

他主要忙事业,负责赚钱养家,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负责女儿新月的教育和生活。

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顾家伟表面上假装淡定,可只要下班一回到家,就拼命鸡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成绩必须全班第一,只要有所滑落,他就会责怪老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次幼儿园汇报演出,新月一人独揽三个节目。

芭蕾、钢琴演奏、法语诗朗诵,都顺利完成,台下掌声雷动。

可当他看到别的孩子45秒还原魔方,就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生怕女儿要被超越了一样。

同样被鸡娃焦虑侵蚀的妻子,在家也经常给女儿灌输忧患意识:

“从你一出生开始,就在和同龄人赛跑,如果你没有特别之处,那怎么能在起跑线上比同龄人跑得更快,赢得更漂亮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说顾家伟一家,代表了精英阶层的“主动鸡娃”。

那么刘涛扮演的苏醒,就是普通人“被动鸡娃”的写照。

原本,苏醒是个佛系妈妈,平时忙于工作,儿子奚望也一直由保姆带。

她认为小孩在幼儿园就该好好玩耍,上了小学后自然有老师抓学习,自己不用过于费心。

而且苏醒一家住的小区,按照地段政策,可以直升一所名校小学。

当妈的更是安枕无忧,所以对孩子教育一直处于散养状态。

可后来,学区政策的突然改变,让晚迁入户口的孩子一下子成了统筹生。

也就是说,不能直升名校了。

这下,苏醒慌了。

她从零开始筹划起孩子的升学事宜。

疯狂加了十几个家长群,向同龄孩子的家长们了解情况。

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别人家的孩子无一不是早早就报了各种培训班、兴趣班。

知识量和才艺儿早已远远甩开了奚望十几条街的距离。

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那天,苏醒的焦虑更是达到了顶峰。

看到舞台上的孩子不是表演唱歌、舞蹈、朗诵就是各种乐器才艺。

自家儿子却只会傻笑着表演翻跟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让苏醒大受刺激,决定开始“鸡娃”。

现实中,绝大部分普通父母何尝不是和苏醒一样,都曾有过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美好愿望。

可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你追我赶,领先自己孩子几个身位的时候。

再乐观豁达的人,也不可避免陷入一种“后悔”的焦虑之中。

别人都在鸡娃,我要是不鸡就亏了。

当教育环境的焦虑入侵父母,父母又把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从此便进入恶性循环,形成一种畸形的中国式家庭状态——焦虑的父母+崩溃的娃。

这一切,就像一群人在剧场里看演出。

刚开始每个人都坐着,大家都能安心看到表演。

突然,有一个观众站了起来。

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

到最后,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

但这还没完。

很快,有人站上了椅子,有人搬来了梯子。

每个人都付出了比坐着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却失去了本来的体验。

但问题是,没有一个人敢坐下来。

在“鸡娃”这条路上,中国家庭的愁苦、不甘、无力和迷茫愈发强烈。

大家都在疯狂内卷。

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有意义,不能浪费。

每一个举动,都要被量化和评价。

他们不断往返培训机构,甚至路上的时间,都要用来看书背单词。

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孩子因此赢在起跑线上了吗?

并没有。

以我表舅家为例,他给儿子买了5种乐器,并分别报了班。

结果几年过去,没一样能学出个大概。

有次我帮忙接孩子放学,发现他始终愁眉紧锁、心不在焉。

即使是休息时间做游戏,也完全提不起兴趣。

显然,表舅当初报班的时候,就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学,自己也不甘落后。

根本没考虑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擅不擅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要知道,很多事情,有天赋的人往往事半功倍,没天赋的再怎么逼也无补于事。

更何况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还会打击本来可能仅存的学习兴趣。

以至于多少孩子每天苦不堪言,不仅没见得发展得很好,甚至还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老师在公开宣讲中,曾经提过一个案例。

一位来自山西的富家少女,在花一样的年纪里,每天一睁眼就是无休止的补课。

从早上8点持续到晚上9点,8个老师轮流辅导。

最终不堪压力,来到天台纵身一跃……

悲剧发生后,她的母亲失声痛哭:

“我的心都碎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对她这么好,衣食无忧,为什么......”

这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因鸡娃过度导致孩子出现健康问题,甚至抑郁自杀的新闻。

很多父母想不通:

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孩子只需要管读书学习,怎么能如此脆弱?

可他们不知道,在长期高压下,心理会被逐渐摧残乃至崩坏。

根据《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

我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被抑郁症所困。

鸡娃内卷的风气,让这届孩子从小无法建立健全的自我评价体系。

一切都以和他人比较为前提,做任何事情都要比较,都要做到最好。

而这,正是鸡娃对孩子最恶劣的影响。

从小被视为工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永远保持像机器一样运转的心态,过着一种被安排、被掌控的高压人生。

没有尊严,没有自我,没有温暖,没有热情。

有的只是无穷无尽,无法消散的“竞争和压力”。

更可怕的是,在这个弱肉强食、不进则退的世界里,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名列前茅。

无论身处下游,还是跑在第一,都只能在恐惧中奋力前行,一刻不敢停下。

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拼搏那个无法确定的未来上。

不知道人生乐趣,没有童年回忆。

只知道一旦被他人超越时,就会产生羞愧和绝望的情绪。

并且周围的人都会嘲笑你,看不起你。

这其中,也包括你的父母。

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可社会的快节奏,以及自己面临的成年人困境等因素。

无不令他们寄希望培养出一个高能的孩子,让以后的生活能更顺利一些。

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前提:

人的一生,并不在考上大学那天结束,也不在拿到入职通知时戛然而止,更不会在赚到第一桶金时就功德圆满。

生活永远是一个过程,如果一味追求金钱、权力、荣耀等结果导向的东西,却不关心个体的内在需求。

那么,只会变得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教育的目的,本该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

对内,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实现自我。

对外,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创造世界。

而“鸡娃”的初衷,往往源于比较。

只要开始比较,就会引发焦虑。

可牛蛙永远是极少数,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

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也许活出自己,才是通往幸福的关键。

我们要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跑,允许孩子休息,允许孩子跌倒。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相对好的条件,帮助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而不需要跑得比别人快。

告诉他们,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资源、能力都有限,对于未来,我们要接受它的不可预测性。

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会有怎样的人生,我们无法决定。

唯一能做的,是尽量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往后的路,让他们自己去走。

只有从“看重结果”的家长,转变成“享受过程”的陪伴者。

鸡娃的焦虑,才能自然而然慢慢减少。

素材图片来源自知乎、微博、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