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娇云
长沙坡子街新晋网红打卡点,前阵子上了热搜。
节日里不少游客争先到此打卡,把一个平时安安静静的派出所大门,弄得热闹非凡。
原来,一部围绕坡子街派出所拍摄的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在网上火了,不少网友慕名而来。
这部片子豆瓣评分高达9.3,曾获2020年最具影响力纪录片作品荣誉。
它以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核心人物,透过一桩桩真实案件,深度呈现大都市核心商圈城市警察的日常工作。
里面有让人能笑出声来的“名场面”,也有令人唏嘘的桥段。牵涉案件的人们,有误入歧途的,也有缺乏法律意识的。
而在一期青少年的专题中,发生在几个未成年身上的故事,给为人父母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警惕与思考。
“管得严”妈妈和离家出走的女儿
13岁的女孩小君,有个“管得严”妈妈。
妈妈为了掌握女儿的一举一动,不仅关联了她的QQ和微信,还禁止女儿外出玩耍。
但妈妈越管,女儿却越不听话,不但学习不用功,还经常背着大人出去玩,并隐瞒行踪。
这天凌晨两点,趁着妈妈熟睡,小君又悄悄溜出家门,准备和朋友们到酒吧喝酒。但因为未成年被保安拒绝,几个女生又到附近宾馆开了房。
凌晨4点左右,父母发现孩子不见了,急忙外出寻找。
几个小时后找到小君的朋友,却不见女儿的踪影,妈妈怀疑女儿被人拐带,接着报了警。
终于,警察电话联系上了小君,小君却拒绝见父母,更不想回家。原因是这一回去就不能再出门。
她向警察大倒苦水,称妈妈管得太严,在家没有隐私,现在只想逃离。
妈妈表示,女儿平时比较任性,成绩不好,现在也越来越有主意。管是因为爱,不严管恐怕会出事。
然而,妈妈的好意,是以剥夺女儿的自由和隐私为代价。
孩子事事要听从妈妈,没了自主权、也没有自己,只会感到窒息。
而长期被管得“死死”的孩子,真的会精神性“死亡”。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全方位管控子悠学习,见缝插针地让他背单词、做卷子。禁止一切娱乐,无休止地补习。
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无尽地折磨。
子悠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却无力抗拒妈妈。他抑郁了,并幻想分裂出一个叫大龙的孩子。
大龙穿着他喜欢的C罗的球衣,快乐地在球场上踢球,且喜欢搞怪,所做的都是子悠最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
比起同龄孩子,子悠天份高,只要给予恰当的自由,不但能有好成绩,还会有个快乐的童年,更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密不透风的管控,换来的是孩子刻骨的痛。他们要么会激烈反抗,要么会陷入抑郁。
武志红在《走出人格陷阱》书中说:
“一位心理学家曾让一个被管得太严的孩子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那孩子画的是‘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
被父母严管的孩子,精神生命被扼制,孩子活着却感觉从没活过。或许孩子将来还能有所成就,但精神活力的削弱,让他很难有创造力。
这种教育之下,孩子往往依赖别人的意志决定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而形成不良的外部驱动人格。
然而,那些父母不管的孩子,也未必快乐。
完全放手的父母和放纵的儿子
凌晨五点,长沙坡子街。
有小区物业管理员报警称,楼房电梯门被一年轻男生踢坏。
在监控中看到,男生等电梯时一脚踹在门上,接着又怒气冲冲地转回身补了一脚,电梯门随即被踢坏,更可怕的是,电梯正在运行中。
究竟何事惹恼了他,竟对电梯下此“狠脚”?
原来,这个刚满16岁的男生,同时约了两个女友,在同一家酒吧的不同的地方见面。
其中一个女友提出分手,这让他大为光火,而第二个女友又提出跟他在外过夜。于是,他带着女友到附近开房,没想到因为未成年连续被几家宾馆拒绝入住。
正在气头上他更加火了,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未成年的孩子,同时约会两个女友,提起来也丝毫不感觉惭愧,竟说:
“我专一的时候,别人渣我,不专一的时候,我渣别人……感觉这样挺好的。”听得让人咋舌。
大好青春的孩子,甘心把精力耗在与不同异性的周旋之中,如此乱性,于人于己都是伤害,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的他?
男生吐露,从小父母离异,后来跟着妈妈生活。
印象中他只知道爷爷奶奶很疼他,而父母却很少管他,说到这里,刚刚还满面得意,转而哭了出来。
他倒是没撒谎。
片子里有这么一小段:警察在审问男生的过程中,拨通了男生母亲的电话。
接到电话后,这位母亲毫不意外,只是漫不经心地答:
“又进去了。”
“你进去就进去咯。”
“反正没到十七岁不会判刑。”
一旁的警察听得都懵了。
孩子正值青春期,身心面临着很大的考验,这也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然而,他们却不管不教。孩子哪知人生路上的深浅,最终走到这一步。
而另外一个13岁的女孩,也有不管她的父母。
女孩白天上学,晚上喜欢到酒吧泡吧,还单独跟男生开房,彻夜不归,但家长却很少过问。
很多时候,父母完全放任不管,给了孩子暂时的自由,却带来长久的伤害。孩子在忽视和冷漠中成长,人生却埋下隐患。
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说:“被忽视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们对生活的意义得出错误的结论。”
父母忽视不管,孩子会缺爱又渴望爱,他们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于是,转而向恋人或伴侣索取,这也是孩子早早恋爱的原因。
然而,越缺爱的孩子,因不明白何为爱,就越难以获得真爱。
而父母的忽视,又让孩子对生活的意义得出错误的结论,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他变得既不相信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坚信所有的感情和尊重都是一种利益交换。
而这些,都将成为孩子的人生路障。
有边界的自由,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还记得曾经有个自称“整个长沙,我是老大”的15岁女孩吗?
她喝醉酒后,大闹派出所。全程乍一看好笑,却不能深想。
“深夜”“醉酒””打人”,无论如何,不该跟一个未成年人联系到一起。
类似这种奇葩的事件,还有很多。
比如,有十四五岁的孩子半夜持刀抢劫的;
有偷走家里大笔的钱还撒谎,最后家人报警闹到警察局的。
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每一天都在坡子街派出所上演。
南方周末曾经采访过坡子街派出所一名叫张鹏的警察。
张鹏对记者说:
“遇到的未成年人犯罪,每次拉过来一问,要么家庭不健全,要么是留守儿童。”
“一个小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跑出来混社会,每个人背后都有原因。”
为什么这些未成年孩子在社会上游荡、不着家?
从心理学角度看,无外乎两点,要么父母和孩子关系太紧了,孩子受不了,要逃离;要么父母和孩子关系太弱了,弱到彷佛不存在。
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在所写《双向养育》书中说:“养孩子不是放任式教育,也不是专制式养育。它是解决问题的责任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它既不允许孩子逃避责任,也不会巨细无遗地限定孩子行为的一切细节。”
养育孩子,不能放任不管,纵容他滥用自主权,但也绝不是控制他的自由。
只有给予有边界的自由,才能提供有利于成长的最佳空间。
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蒋小涵7岁出个人专辑,11岁上春晚,现在是著名的演员和主持人。在分享成长经历时,她由衷感谢父母的养育。
父母从小尊重她的选择,从不强迫学习不喜欢的事物。
5岁时,见别人在台上弹钢琴很有气质,她也萌生了学琴的念头,于是用纸板做了一组黑白键,每天趴在地上练习。
爸爸发现了女儿的爱好,为她买了琴,也找来了钢琴老师。可一段时间后,蒋小涵发现学琴并不愉快,就想放弃。
爸爸虽然有些失望,却没有强迫,只是提醒她:“现在不学,将来会后悔……”
父母认为,比起学一门技巧,让孩子有良好的个性更重要。也正是父母的尊重,才让蒋小涵有了今天的成就,以及阳光开朗的个性。
父母的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宝贵,他的自尊也因此被建立,孩子进而产生自省,不断修正行为,从而变得更优秀。
其次,让孩子学会为行为负责。
尊重孩子,但决不是放任,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也让他学会为行为负责。
9岁的航航,有次玩游戏竟花掉奶奶手机里的2000元钱,父母得知后没有打骂,而是让他把花掉的钱承担下来,想办法赚钱还上。
航航很快投入在存钱行动中,他利用假期在小区内捡废品,上邻居家回收纸箱。
经过这么一锻炼,现在航航明白了赚钱不易,也体会到给奶奶造成的困扰,而这,也成为他人生学习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一课。
让孩子学会为行为负责,他才懂得设身处地考虑他人,不为所欲为。
父母给孩子的爱最好是无条件的,尊重孩子的感受、意愿和需求,给予自由的同时,又让他学会为行为负责。
如此,孩子才能自觉顺应不同的规则,又能不受限制地生长。
教育是父母的修行
教育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孩子的种种表现,会触及父母的童年往事,容易认为我受过的伤,孩子也该承受一遍,而如果父母小时候被严格管控,或被忽视,他也容易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然而,只有从中觉醒,敢于修正自我,寻找更科学的养育方式,才能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
从来没有不犯错的完美父母。所有家长注定都要面临与孩子的各种冲突,而在一次次地爆发与按捺中,经历过千锤百炼,最后才能华丽转身,成为合格的父母。
养育孩子,先育自身。
父母在觉察改变自己,孩子才有自由的空间,也有学习的榜样,带他一路往前,抱拥最美的成长。
参考:南方周末:《守护解放西》:“我们的案件中基本没有穷凶极恶的人”
—— End ——
作者:娇云,以文字疗己悦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