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状告母校的诉讼中,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姚兴思(化名)获得了胜诉,但他并未感到兴奋。
2021年1月的一次考试中,姚兴思将手机带入考场。这是校规禁止的行为,姚兴思被处以校规中最严厉的处分,开除学籍。随后,姚兴思起诉复旦大学,要求撤销处分。
2022年7月5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作出判决,撤销复旦大学对姚兴思开除学籍处分的行政行为。
根据判决书的内容,法院认为,复旦大学在作出开除决定时,没有向姚兴思说明开除的理由,也并未听取他的申辩。
早在1960年代,教育部的工作条例中就有作弊即开除的规定,但到了1990年代,考虑到学生的前途,鲜有学校继续严格执行。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1993年上任后,曾颁布校令,若学生上午作弊,下午就令其退学。
如果学生因此起诉学校,后者败诉的理由,许多与程序相关。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裁判文书网后发现,2012年-2021年间,共有62份与因作弊而被开除学籍、取消学位相关的判决书。在28起学生胜诉的案件里,未及时传达、未告知学生拥有申诉权利或未通知申诉时限等,是部分学校败诉的原因。
“学校面对的是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应该首要考虑他们的受教育权。”华东政法大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邹荣认为,不论是给予学生处分,还是对于试读期的规定,中国高校往往参照干部管理的方式管理学生,“在育人的目标之下,大学应该更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2018年1月8日,临近大学期末考试,浙江某高校挂出的考试周防作弊横幅。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迟到十个月的处分
姚兴思于2017年被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他自述高考成绩在省内排名前300。姚兴思坦言,进入大学后,他的成绩并不突出,“时常要担忧课业成绩”。
疑似作弊的行为发生在2021年1月11日上午的病理生理学考试中。按照姚兴思的说法,他此前有把手机放在文具袋里的习惯,加上当天吃了感冒药,“大脑昏沉忘记把手机拿出笔袋”。结果,在当天考试准备拿橡皮时,发现笔袋里有手机,“我一时惊惶,在犹豫要怎么处理时,就被监考老师发现了”。
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当时,监考老师发现试卷下有手机,手机浏览器中的内容与考试无关,但却有四张拍摄于考试当天的病理学知识相关照片。同日,姚兴思作出书面陈述称,考试中试图拿出手机被监考老师发现,并了解因违纪可能受的处分以及后续的申诉权利。
五天后,16日,基础医学院建议给予姚兴思记过处分。在姚兴思提供的一张网传复旦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情况的图片中,一些在考试中携带手机进入教室的学生,被处以记过处分。
原本,姚兴思以为对自己的处分也是记过。根据《复旦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条例》来看,“携带通讯设备参加考试”为记过。
按照姚兴思的说法,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1月之间,并没有人告知他处分情况。随着大五上学期需要进入医院见习,姚兴思还到中山医院跟随医生查房、询问病人病史。
而根据判决书的内容,基础医学院的上级单位,上海医学院教务处于2021年4月,建议给予姚兴思开除学籍处分。实际上,《复旦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条例》还规定“使用通讯设备或者其他器材作弊”则要开除学籍。在经过学校法律事务室的事先合法审查后,校长会议于2021年11月11日决定给予姚兴思开除学籍处分。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海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只要是携带通讯工具作弊,处分都是一视同仁的。”
2021年11月25日,决定书送到姚兴思的手上,他在尝试校内申诉未果后,决定起诉母校。
“程序问题”
就在姚兴思收到处分的同一年,另一名因作弊被复旦大学开除学籍的学生,也起诉了母校。
2021年6月,在一次Python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复旦大学大四学生殷某偷看了邻座的代码,在被监考老师发现后,殷某给这位邻座的学弟发送了一封道歉邮件,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
任课老师得知后,扣除了殷某30分的卷面分。而当时已被复旦大学某专业录取的殷某,正常获得了本科毕业证、学位证以及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没多久,此事被匿名举报到学校。2021年9月,复旦大学正式认定殷某存在作弊行为,并撤销了毕业证、学位证,同时取消了他的研究生录取资格。申诉无果后,殷某起诉了复旦。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起案件中,法院做了大量实质性化解工作,让学校给予殷某重修重考的机会。最终该案撤诉,殷某也重新获得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裁判文书网后发现,2012年-2021年间,共有62份与因作弊而被开除学籍、取消学位相关的判决书。其中,有28份判决支持了学生的诉求。
在大部分走完诉讼程序且学生胜诉的案件中,对程序的质疑是法院着重考虑的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2014年1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中,衡水学院学生王某代替他人参加考试,被发现后,书写了检查和具结悔过书,不久学校作出开除学籍处分。根据判决书认定的事实,王某先后两次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第一次,委员会建议撤销处分,重新审议,但学校再次作出开除处分。第二次,委员会则认为“处分恰当”。
二审时,衡水中院认为,学校在未撤销第一次处分的情况下,再次针对同一事实作出处分,“且仅仅适用本校所作规定,应属程序违法、适用法律错误。”
程序是否合法,包括是否给予学生申辩的权利。2016年12月,在针对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一学生找人替考,后被学校开除学籍的判决中,眉山东坡区法院首先认为,该学生作出的情况说明、检讨书以及相关作弊登记表、谈话记录表等内容,均不能证明校方向学生告知了其享有的陈述和申辩权,亦不能证明校方听取了学生的申辩。
基于同样的原因,另一起青岛滨海学院处分涉嫌作弊学生的案件中,法院也认为,学校所提供的陈述、询问笔录中,并未记载校方告知学生“拟处分决定内容、告知陈述申辩权及被上诉人发表陈述申辩意见等事项”,因此“违反法定程序”。
但在62份判决书中,鲜少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本身进行认定。邹荣认为,这是近年行政诉讼中的一个趋势,“避实就虚,不对实体进行判决”。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程序空转,反复诉讼,无法做到结案了事”。广西大学法学院教授管华说。
针对姚兴思的案件,相较于程序问题,管华更在意的是学生的受教育权。他指出,“高等教育阶段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现在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处分,在事实不清的前提下,涉嫌侵害学生的基本权利。”
是否“使用通讯设备作弊”
根据庭审笔录,双方曾针对到底是携带手机还是使用手机进行过辩论。姚兴思坚称自己并未作弊,他认为,自己的行为仅仅是把手机带入考场,并非“使用通讯设备作弊”。但校方代理人则称,多次使用手机作弊有监控录像、监考老师、本人陈述等证据。
但姚兴思还认为,即使复旦大学认为自己偷看了手机中事先拍摄的照片,也不应认定为“使用通讯设备作弊”。
姚兴思的依据,是一份来自昆明中院2020年4月作出的判决,这份判决曾获得全国法院行政审判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2019年1月10日下午,云南中医药大学学生武某参加期末考试时,将存储资料的手机带入考场。考试中,武某使用手机抄袭资料时,被监考老师当场查获。不久,武某被处以开除学籍处分。
一审法院认为,对武某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有事实法律依据,并未支持武某撤销处分、恢复学籍的请求。
但在昆明中院的判决中,法院追溯了“使用通讯设备作弊”规定最早出现的时间,是200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法院认为,在教育部作出相关规定时,手机的功能是通话、短信、联系人存储等,而带有拍照功能尚且是少数,国内首款可拍照手机诺基亚7650于2002年出现,初代iPhone则于2007年面世。
另外,根据该规定,与“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并列的其他情形,分别是“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等,都需要两人以上参与。据此,法院认为,“使用通讯设备”的重点,应该在是否有“共谋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而显然,武某的作弊行为,仅仅是偷看,达不到“共谋”。
换言之,也不属于“使用通讯设备作弊”。
2015年12月19日,浙江某高校在英语四、六级考场里,安装使用手机信号屏蔽仪,防止学生通过手机等通讯手段作弊。(视觉中国/图)
“大学的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审中,云南中医药大学曾提及学校的学术自治权。有观点认为,如果法院支持学生的诉求,是否意味着学术自主权受到侵犯?
“自治权不应该是毫无边界的,要先明确哪些是自治事项。”邹荣认为,就开除学籍而言,本质上是剥夺了学生通过法定程序获得的、享受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并不属于自治范畴,应该受到法律规范”。
“大学章程是教育部核准的,法律效力最多等于规章。校规位于章程之下,属于规范性文件。为什么法院审查时畏手畏脚呢?因为涉及学术自由这一基本权利了。”管华认为,那些与学术自由无关的事项,“法院要大胆拆除侵犯学生权利的藩篱”。
也有观点认为,学校加强校风建设理所应当。据媒体报道,1993年,上任复旦大学校长不久的杨福家,严抓作弊,当年就有三十多名学生因作弊被勒令退学。其后,作弊人数迅速降至每学期平均2人。
但有学者开始反思严抓作弊的成效。天津大学教务处刘洁曾于2013年时,梳理过包括清华、北大、南京大学等在内的12所211高校校规,发现作弊行为与学位授予之间无关的,只有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两所高校。这位教务处的老师并不赞同“一旦作弊就不授予学位”的做法,因为“处罚措施严厉,监考老师抓作弊有压力,因此对学生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是外紧内松”。
“(对于学生犯错的)零容忍在美国实行得是最多的,但结果是,形成了一条从学校到监狱的‘犯罪生产线’。”管华认为,这种政策“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在邹荣看来,教育者应该更有人文关怀。2012年前后,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学生临近毕业时因作弊而被学校开除,后起诉学校,希望撤销处分,邹荣和另一位老师担任学校的代理人。最终,法院并没有支持学生的诉求。
但在判决之后,华东政法大学又积极帮助这位学生寻找工作机会。“对于学校来说,违反了规则,就要惩处,这是法治精神;但也要有关怀,因为学生一旦被开除,在现在的社会里,基本上是走投无路了。”
据媒体报道,对于被退学的学生,杨福家在任期间复旦大学有一个“追踪关怀计划”,学生在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可以申请复学。这一计划也被记录在《迈向一流——报刊上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
不过,学校作出开除决定至今,并未有老师向姚兴思提到过有类似的计划。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高海峰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姚兴思的学分将会被保留,甚至可以继续使用,前提是“他能再次考上复旦大学”。
2022年7月28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务处给姚兴思发来告知书,表示由于姚兴思的作弊行为,将建议学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并表明其可以针对该建议进行陈述和申辩。由于姚兴思此前已通过辅导员得知,7月中旬,姚兴思提起上诉,希望法院就实体争议作出判决。
(为保护采访对象隐私,姚兴思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实习生 王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