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考试周!今年期末考试怎么考?还在发烧的孩子怎么办?家长上班怎么办?别焦虑!尽快调整心态复习备考

“期末考试周”来了

“晚上10点了,这未交作业的人数也太吓人了,会让老师做噩梦的!”

“孩子们,将近10点了,就个位数作业上交量。梅西都回国了,咱是不是也收收心了?”

“都这么晚了还抱着手机,交个作业两钟头,我看你是在玩手机吧?还考不考试啦?

期末考试季来临,最让老师焦心、家长忧心的一幕再次上演。特别是今年年底,长时间的居家线上学习,让一部分学生变成了“懒孩子”,因此招致老师、家长的各种不满、吐槽比平常来得更猛了些。面对此情此景,心理老师建议,无论考试形式是线上还是线下,老师和家长都要多了解学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症帮助他们尽快做好期末考试前的调整和准备,避免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今年期末考试,各学校也都出台了很多人性化的举措。如果孩子身体不适,不要勉强孩子参加线上考试,可以与班主任联系,申请缓考;如果家长实在工作忙,没办法监考或者帮助孩子打印试卷,各学校也有相关解决办法,例如,学校在线统一监考,可准备电子设备看试卷,并在白纸上答题等。请家长及时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

一线探访

期末考试以线上考为主

日前,北京市各区期末考试时间陆续出炉。记者注意到,最早考试时间为2022年12月26日,最晚结束时间为2023年1月6日。针对当前新冠病毒感染情况,多区采取了线上考试的方式。

为了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真正发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不少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线上考试措施。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例,考前学校组织培训家长,熟悉学生答卷的上传流程,开考前由家长打印试卷,考试中学生全程开启摄像头且拍摄位置规范,答卷结束后10分钟之内上传答卷完毕。除此之外,学校邀请家长志愿参与监考。

与此类似,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也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线上考试作了专门的说明。学校副校长张万祥表示,作为阶段性考试,就是一个检测手段,题目应该在适中的难度,学生和家长不必过于纠结线下还是线上哪种形式。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校还未收到关于初三高三考试形式的说明,西城区初三年级也未收到考试形式的相关通知。

而一些山区学校的线上考试,老师和学生们则要尽量克服困难。学生们家里大多没有打印机,老师们在学校为学生们打印好答题卡,开车送到各村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在电子设备上看试卷,在答题卡上答题后,用手机软件扫描答题卡上传。

与其他年级学生要在考卷上作答不同,一二年级小同学即将参加的乐考则要轻松许多。据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校长关红介绍,学校本次一二年级乐考以“成就不一样的你”为引领,按照中医相关的场景,根据语、数、英、音、形、体、美、科 8 学科能力要求,设计出了11项活动,把实际问题与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校长李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乐考一定不难且有趣,目的在于让学生爱学、乐学,让家长和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

专家建议

“懒孩子”真是“不要好”吗?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可谓“身经百考”,深知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也都比较“要好”,希望能考出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的表现往往事与愿违。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晔将未按规定上交作业、参与期末复习的学生分为两类(除病毒感染者外)。

第一类:法不责众型。一些学生身体状况良好或已康复,却借各种理由不交作业,学习上表现出拖延、低效的状态。这种情况反映出学生消极偷懒的心态,他们认为反正不交作业的肯定不止自己一个人,老师法不责众,且由于疫情的原因,不交作业也属正常。

第二类:自我放弃型。一些学生感觉居家学习效果比不上到校上课,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索性不认真学,也不交作业了。这种情况反映出学生被动“躺平”的心态,他们没有建立起学习的责任感,始终没有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学习动机、积极性都比较弱,在学习上缺少成就感,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心理教师张馨尹看来,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有可能是“习得性无助”在作祟。她解释说,线上学习阶段,有的学生由于上课时不能及时跟紧老师的授课节奏,遗留下了较多的知识漏洞,再加上很少有机会和同伴、老师讨论和请教,于是不懂的知识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期末汇总复习时就容易出现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破罐子破摔,索性就不好好复习了。张馨尹告诉记者,长时间居家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同伴疏离、社会支持受限等因素也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沉迷网络等现象,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备考状态。

记者在采访北京汇文中学南校区心理教师周翠敏时还得知,有部分学生对于考试有一定的焦虑心理,纠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究竟是线上还是线下,能否正常进行等问题上,客观上也影响了复习效果。

情绪内耗才是

“拖后腿”的原因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闵敏看来,当一个学生想去写某科作业,但觉得写起来很难,就把它留在最后;当一个学生想努力学习,但觉得肯定赶不上别人,就放弃了,这些行为都是内耗。她认为,许多时候学生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外压和外力,而是来自情绪和精神的内耗,想着想着就不去做了。

对于学生期末考试前出现的“不上进”行为,北京汇文中学南校区心理教师周翠敏表示,从认知发展阶段来看,有部分学生依然处于“他律”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按时上课、准时提交作业等事情上还没有养成自律的能力,自控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学习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带给学生困扰的因素之一。她进一步解释说,从宏观层面来讲,当前的疫情、与教育相关的各项政策等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从微观层面来说,家庭不同于学校,居家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诸如网速慢、共居者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有限的物理空间等各种各样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对于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学生,周翠敏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其中的即时奖励机制。她说,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往往很难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心流”状态,而从电子产品中获得这种“成功”的体验相对容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帮助孩子建立

“心理能量加油站”

期末考试在即,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闵敏认为,孩子状态不佳可能是心理能量匮乏,家长要引导孩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式及时补充心理能量。在具体的举措方面,她提出只要看到孩子在努力,家长就要及时肯定他们的上进心。因为当孩子心理能量匮乏、学习不在状态时,家长的不理解、批评和指责只会雪上加霜,而父母的理解和肯定是孩子最大的动力和安慰。比如说一句“你的努力,爸爸妈妈都看到了”,就可以有效帮助孩子提升心理能量。

在提供给家长的建议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学校心理教师张馨尹认为,家长首先要耐心倾听孩子真正的需要,关心孩子的身心状态,了解他们在学习和身心发展上是否需要帮助。同时,在提供给孩子需要的学业、同伴交往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支持时,要考虑提供孩子容易认可的支持方式和内容,包括在学业上的答疑解惑、提供更多的同伴交流机会、支持他们完成有利于建立自信的行动等。此外,要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平和心态,做好孩子的学习协助和后勤保障工作,在真正理解和包容接纳孩子的基础上,给予孩子自我调节和成长的空间,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北京汇文中学南校区心理教师周翠敏还建议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稳定的物理环境。她分析说,居家学习期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规律作息、正常饮食、坚持运动和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积极行为品质,因此在陪伴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榜样示范为孩子展示相应的行为。特别是在“青春期的孩子很不喜欢听家长唠叨”的情况下,行胜于言便成为了最好的教育方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放下“本应该”

善于发现“小确幸”

疫情之下,每个人面临各自不同的挑战,2022年更被业界人士定义为充满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但无论当前的情况如何变化,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心理教师闵敏认为学生的分内之事还是必须要抓紧时间学习。在具体的行动上,她希望学生放下“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她表示,学生最好不要将预设和现实做比较:我本应该管好自己,不碰手机的;我本应该和以前一样优秀的;我本应该更认真地上网课的……而应该在心里放下“本应该”的执念,因为放下“本应该”,就是对现状、对变化的接纳,停止对他人、对自己的抱怨,减少精神内耗,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如妈妈每天的爱心早餐、爸爸的一句鼓励,身边人的善意与关爱,或是自己的一点小进步等,则可以让自己变得更阳光、充满能量。

在期末即将临近的当下,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晔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四条建议:

第一,变被动为主动,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学生有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作业的价值,建立个人的学年、学期学习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第二,消除借口,立即行动。学生可以从收拾学习空间开始,从上好一节网课开始,从完成某一项作业开始,也可以从复习翻看课本开始,采取一些积极行动。

第三,每天进步一点点,重拾自信心。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记录每天学习、生活上的“成功故事”,把这些“成功故事”配图贴在墙上,让孩子看到未来、看到希望。这样,孩子的挫败感、无助感会逐渐减少,成就感和自信心会逐步增加。

第四,把期末考试当作自己给自己的测试。如果学生能真的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那么期末考试就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考验,而是自己检验知识是否掌握的机会。学生可以借助期末考试为个人成长助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期末考试是对一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

希望学生们在仅有的几天复习时间里

停止焦虑 卸下负担 轻装上阵

尽快调整好复习状态

做好考试准备!

文字:凌月云

编辑:郝彬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