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心和价值感,来源于父母的肯定、鼓舞和赞美。
做一个会捧场的父母,真诚地欣赏孩子,相信他会一天比一天出色。
作者 | 哎呀妈
这个哭上热搜的小男孩,给无数父母上了一课。
他欢欢喜喜拿了一张试卷回家,心想父母会夸自己考了99分还不错。
结果父母一来,就是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那1分扣哪的啊?”
“那1分怎么扣的啊?”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没有半句夸奖和认同,一字一句全是质疑和否定。
男孩一听立马气哭了,委屈到不行:
“(你们)从来没在意过我考得有多好?”
“我内心里面是想你夸我,还是想你质问我啊?”
明明都已经考了99分,男孩也尽自己的所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但父母盯着的,根本不是孩子会什么,而是还差什么,一个劲地挑刺。
评论区里,多少“过来人”自曝和男孩一样的经历:
“看到了我的小时候……”
“我小时候就是跟他一样的情况,考多高都没用,不是满分就毫无意义,后来就直接放弃读书了。”
每一个孩子,都在等着父母一句“你真棒”。
结果,他们听的最多的却是“你怎么这样差”。
考再多分,做得再好,得到的都是父母的全盘否定,孩子听多了,便再也看不见自己的优秀。
这个考99分男孩的经历,让我想起“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曾做过的“试卷试验”。
试验将被试的学生分为3组,让他们做试卷。
第一组为“关注认可组”,学生一交完试卷就会得到充分的认可;
第二组为“不理不睬组”,不管学生交卷时是什么状态,收卷人连看都不看一眼,只是例行公事把试卷整理收集起来而已;
第三组为“粉碎试卷组”,当学生写完试卷上交后,收卷人非但看都不看,还当着学生的面,把试卷直接扔进旁边的碎纸机里。
反复多次试验,结果发现:
“关注认可组”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做试卷的数量远比“粉碎试卷组”多得多。
由此可见,只有赏识、捧场、认可能让孩子越来越好。
但很多父母偏偏搞反了,常常用消极、质疑的话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江苏一个12岁女孩,随手在数学草稿本画了同学的背影。
一笔一划,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妈妈看了,也觉得可以,但还是忍不住说一句“要是能把心思多花在学习上面就更好了”。
女孩前一秒还沉浸在被妈妈肯定的欢喜中,下一秒,哐当一盆冷水浇了过来。
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
父母总以为孩子还小,没那么脆弱敏感,说几句重话孩子也不会轻易放在心上。
更何况,自己的“打击”,不过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心理韧性,多挫一挫,孩子才不会那么飘。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里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不浇水,植物终将枯萎而死;总是打击、否定孩子,孩子也会失去成长、向上的动力。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缺少热情和干劲。
只是父母习惯差评,总要提醒孩子的不足,结果孩子越来越轻视自己,否定自己,放弃自己。
没有被肯定和鼓励的孩子,大概率活不出优秀、自律和幸福的模样。
教育家斯宾塞说:“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禀赋和特质,但经常被父母忽略。”
发现不了孩子的闪光点,给不了孩子生命所需的肯定和鼓励,学习再好的孩子,也会因此失去信心,松懈沮丧。
只有多给孩子关注和认可,不管他考得好还是差,都为他鼓掌、欢呼,将他的闪光点无限放大,孩子才有足够的动力不断突破自己,实现逆袭。
前不久,浙江宁波的张爸爸因一段视频上了热搜。
小儿子二年级时,全班倒数第二。
换做别的父母,肯定会忍不住奚落、嘲笑儿子“考这么差,真丢脸”。
可张爸爸却反问儿子:“上次呢?”
“上次倒数第一。”
听到这个答案,张爸爸语气很平静地回应:
“行,有进步,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吗?加油啊!”
没有任何不满的批评,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鼓励。
儿子听完后,笑眯眯地吃着面包,认真、坚定地回了爸爸一句“好”,脸上瞬间笑开了花。
那个片段,是3年前拍下来的。
当初这个考倒数第二的小儿子,从去年就开始全班第一,后来基本都名列前茅。
无论是3年前,还是现在,张爸爸只有一个念头:孩子考第几名都没关系,有进步就行。
倒数第一,或者正数第一,都值得肯定和表扬。
学习差的话,就多多鼓励,夸多一点,一定要相信孩子是来报恩的。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就让他展翅高飞。”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会捧场的父母。
给孩子足够的肯定、鼓励和赞美,常常为他的进步、成长献上真挚的掌声,孩子才会打从心里真正认可父母的话,以此为信念,想方设法“逼”自己进步、成长。
浑身充满动力的他,才能在有朝一日变得优秀、自律,惊艳全场。
从“全班倒数第一”逆袭成清华高材生,赵启琛说起自己的成才之路反复强调:
“坚持的信念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妈从来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
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支持我。”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积极权威期待”。
意思是,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就要鼓励、支持、肯定他,给孩子正面的积极暗示,给他灌输“你很棒”“你可以”“你能行”。
著名教育专家周弘,就是凭借这样的“赏识教育”,将从小双耳全聋的女儿一路培养成了博士。
为了让女儿相信自己,他把《天才儿童行为表》压在学习桌的玻璃板下,当女儿看书忘了吃饭或睡觉,就指着行为表夸赞女儿:
“‘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女儿第一次做应用题,10道题只对了1道,他直接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勾,鼓励着:
“你第一次接触应用题就有能做对的,比爸爸小时候强多了,那时我连碰一下都不敢。”
从小学一年级跳级到三年级,一向考第一名的女儿没考完,只得60分,周教授安慰她:
“任何人在前行中都会遇到困难,困难只能靠自己去战胜。
我相信3岁半时一个字还不会说,现在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的你,一定能战胜困难。”
果不其然,在周教授的捧场、赞许下,女儿小学连跳两级,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24岁被美国著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有时候,改变一个孩子,真的只是父母几句肯定的话。
父母的安慰、夸奖和捧场,可以为孩子打开一道门、一扇窗,也能带来阳光和雨露,滋润孩子的生长。
因为父母的赏识,孩子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和败。
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会因为那份鼓励过自己的力量,自信地昂起头,一往无前地飞翔。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美和欣赏。”
父母的每一句肯定,都在成就孩子的信心、强大的自我。
孩子做得好,就真诚地称赞他。
孩子做不好,也不要打击、否定他,而是一样给他掌声,告诉他:“没事,妈妈一如既往爱你。”
孩子遭遇挫折,心情失落时,别忘了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别灰心!你能行!”
一个被肯定、被支持、被鼓励的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拥有足够的底气奔跑向前,活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