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花了3.4亿现金:创业好累

最近有两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一条是关于B站裁员新闻:据2022年财报,B站去年用于裁员的现金高达3.4亿。仅以去年四季度为例,赔偿金便高达2.51亿元。

而去年常态下,B站每季度一般及行政开支大约5亿。

另一条是科技企业代表提案的新闻。比如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重视认知智能大模型研发”;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提出“适度放开汽车改装限制”... ...

结合这两件事,我也在思考:未来10年,如果我也有幸成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家不说谎的创新创业媒体,我将为广大创新创业者递上一个什么议案?

结合3年大疫,以及与创业者的真实交流经历,我很快有了答案。

我最想递交的提案可能是:在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能否探讨出一种风险共担机制:由“创业者一方主担风险”变为“社会、创业者、员工三方共担风险”。

今年1月份,北京市代市长殷勇讲过一句话:过去3年,企业还是很不容易的,承担了整个防疫的大量社会成本,需要给企业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

我看到后很受感慨:这个结论是共识的,是被广大创新创业者认可的。

过去3年,创业者确实承担了不少社会成本。

比如B站,去年的遣散费3.4亿。B站每年收入218亿,3.4亿赔偿确实不算什么——但在创新创业圈,这是一笔大钱,相当于一个B轮融资金额。

最近,我把去年融资的科技企业全部翻了一遍,A轮融资金额普遍在1亿上下——而换句话说,B站赔付的这笔钱,相当于3-4个早期科技公司1年的发展经费。

当然,B站是比较豪的。我打听到的另一家C轮公司,至2022年11月份时,便已经在裁员上花了1500万现金。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创业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又比如上个月,一位新消费的创业者告诉我:公司曾经年入10亿,疫情发生后资金链断裂了,赚的钱全打水漂,一夜回到解放前,重新从0开始干。

过去3年,创业者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当不具备经营条件时,我们就关门;关门造成营收减少时,自己拿钱补窟窿;想裁员节省开支时,自己掏高昂的遣散费;掏不出遣散费时,就要面临繁琐的仲裁、诉讼... ...

去年,如果你的公司没有面临仲裁、诉讼,作为创业者,你已经百里挑一了。

一位从事招聘行业的创业者告诉我: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代表行业,2022年的劳动仲裁案件数量是过去5年的总和(2017-2021年)。

在赔偿的阴影下,很多创业者已经不敢招人了。

那位招聘创业者告诉我,他的业务是为企业提供招聘呼叫服务,HR在招人时会用他的产品打电话。

在疫情前的高峰期,每天的呼叫时间是几十万分钟;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每天只有几千分钟——99%的下滑程度。

这些社会风险,会长期影响创业者的信心。

当然,这里要把“经营不当”等因素完全剔除:如果是因为主观过错,自己犯的错自己背,自己赔的钱自己认。

但如果纯粹是不可控因素,我也提出一个新设想:能否有一种三方共担机制,以平衡创业者风险。

其实过去已经有一些不错的思路。

比如去年5月份,上海推出的“纾困措施”:对于餐饮等7类行业不裁或少裁员的企业,发放一次性稳岗补贴:按企业参保人数算(每人600元),一个企业补贴上限为300万。

过去几年,社会在想尽办法帮助创业者承担风险,未来只需将这些思路形成机制,由社会、企业、员工共担,创业者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比如从社会角度,能否推出对企业的专项“停工补贴”:如生产制造补贴、人力成本补贴等。当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时,这些补贴能够用于支付生产成本、人员工资等。

比如从法律法规角度,能否推出一些特殊条例:在企业确实经营困难时,免除或降低赔偿标准,允许企业与员工沟通“合理降薪”等。

这些措施推出后,我相信创业者才会对“做大做强”更有信心,大家的力量才不会被透支。否则大家就容易“消极保守”,不如尽可能地做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长此以往,企业家会变成创业家,创业家变成超级个体户。

这种心态会极大束缚创业者的拳脚。经济的增长靠的是创新,创新的主体靠的是创业者。我真心期待,未来创业者的信心能永远饱满,志气能永远昂扬。

标签: b站 裁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