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回国后,大大小小各种兴趣班也体验了不少。不夸张地说,但凡小D能坚持下来的兴趣班,有个共同性,那就是兴趣班的老师好。
我家选兴趣班的原则,之前给大家分享过,就是不鸡娃,不烧钱,从“兴趣”出发的,实践下来,发现老师在这里面起了关键因素。
小D现在参加的兴趣班,有一些也并不是推广做得很厉害,非常知名的。有两家就是离我家近,我在小区遛弯的时候被塞传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体验的。
就在家附近逛逛,随手试试就找到不错的兴趣班——这个本领大家都需要吧,我对考察兴趣班还真是有一点心得,不谦虚地说,基本上试一节课,和兴趣班老师(不是销售)聊上一个问题,基本上就能判断,这家我们要不要继续上了。
的确很主观,但想和你们分享,大家选择性使用。
01
试课,看“最后五分钟”
一般来说,大家去试课之前,肯定要了解这家兴趣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
这些对我来说是“标配”了,很多时候销售话术都是直接整理好的。可以问,但听听就算了,不要太当真。关键还是要试课。
试课最好选择插班进入他们已经开设的课程里,而不是专门为了咱们孩子开一节课,这两者之间肯定有差别,这个道理大家肯定也了解。
孩子试课,并不是所有兴趣班,家长都能看到全程的。能看到全程的肯定更好,我们就能看到老师们是怎么互动引导的。
比如我有几个大原则:
①创造类的不能只是模仿(比如画画、搭建课程等);
②技能类的不能只关注结果(比如轮滑、游泳等);
③学科类的不能不谈学习策略(当然这个小D目前为止没上过,但网上app的考察,我就是遵循这个原则的)。
这些很直观,画画课看看一个班级孩子拿出来的作品是不是都一个样的,教游泳的教练是不是只会“吼”怎么没做到,但无法拆分细节帮助孩子做到。
除此之外,我尤其看重的是“最后五分钟”。我属于每次快下课了,一定要悄咪咪躲在一旁观察全过程的父母。
课程的最后五分钟,怎么结束的,是否很匆忙,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气场,这些基本上很关键。
我试课最关键试的就是这个老师,有没有花时间去“看”这个孩子,还是机械地按照课件推进,这点对我来说是关键,而“最后五分钟”是最能体现这点的。
小D现在上的戏剧课老师,就是第一次试课结束,我看到她特地对其他小朋友说,今天新来的XX小朋友,很棒,一开始有一点点紧张,慢慢克服了自己,参与到了表演,我们一起给她鼓掌。
再比如,小D现在上的打鼓课老师,第一次试课结束就指出了小D之前学打鼓的时候遗留的手法问题,告诉小D虽然现在会打了,但要注意多用手腕力量,这样才能打得更轻松更快。
类似这样的很小的点,有心用心的老师通过一节课是完全可以了解观察到的,那这就奠定了一半以上是个“好”兴趣班的基调了。
02
试课完,问老师“一个问题”
接下来我就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来进一步验证我的判断。
不知道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会问,如果遇到XX,你日常会怎么引导孩子啊?如果孩子想放弃了,你怎么办?
这些问题都没错,但说实话,我们一旦问这些问题,兴趣班的老师们也大概就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基本上会得到一些“政治正确”的标准答案。
我会和老师闲聊几句,然后随意地问,你喜欢XX的什么呀?这哪里好玩了呀?你小时候是怎么接触到XX的?
那我问老师这些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呢?我观察的是,老师是否真正“热爱”?
兴趣班,兴趣班,我给小D报名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分考试,就是为了帮助她找到一份真正热爱的东西,兴趣班只是其中一个途径,去激发去点亮她内心也许有的东西。
那么我很难想象,一位自己不“热爱“的老师,可以真正激发孩子的。
现实来说,每位老师(包括我们大人)都是为了钱,打一份工;但喜不喜欢自己现在做的工作,打工人和打工人都不一样,那兴趣班的老师也是不同的。
我和人聊天爱看对方的眼睛,我真的观察过,但凡热爱自己教的这份兴趣班的老师,谈起来眼睛是发光的,说起来也是滔滔不绝的。
基本上,这样的老师,我就知道是“对”的人了。
03
试课后,看孩子“一个行为”
每次试课结束后,也不要着急去问孩子,喜欢吗?
大概率孩子的答案都是,喜欢!这时候我们一上头去掏钱报课,极少数概率孩子真的能坚持下来的。
所以,我每次试课结束后,总是习惯性说两句话(请熟背,也是防止自己上头):
我们回去考虑一下。
哦,今天不报名就错过优惠了啊,没关系的。
考虑好了再来。-- 大概率,下次来报名还有这样的优惠,哪怕真的没有优惠,比起付了孩子不去的成本还是划算的。
我们回去考虑一下,你先要告诉妈妈,你喜欢它什么?咱们聊清楚了再决定。
-- 大概率,孩子真能说清楚原因,也就更能坚持下去。
试课后,我一般会留出一到两周的冷静期,给自己也是给小D。
回家路上,我会趁热打铁听一听,小D喜欢的原因,有时候也会结合她的理由,刁难她一下。
比如小D的戏剧班,当时我们才回国没多久,我听完理由就和她说,可是你中文并不好啊,戏剧班需要背诵台词,发音要清晰,你现在连读中文绘本都做不到呢?
再比如小D的轮滑班,我也是和她说,那学习轮滑对平衡能力要求很高的,比如之前在家和你玩的但你特别不喜欢的,单脚跳、单脚站立,你都需要能站立很久,这样才能对学轮滑有帮助。
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时候,孩子都是雄心壮志立下“山盟海誓”的,那我今天开始回家就练习。我每次也都会肯定加上鼓励,和她约定,如果真的能做到每天练习,那么两周后,我们就报名。
至此,我们的试课讨论就结束,之后的冷静期,我就会平淡处理,不会特地为了要求小D做某件事而提起,“你看看你,还说要学XX呢,现在连XX都做不好”,这类的话绝对是禁忌。
那么,试课后我就只看孩子的“一个行为”,那就是小D会不会主动提起,会不会心心念念。
这件事太关键了,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上头都是当时的、短暂的,很少会有持续的、长久的。
但如果小D会反复和我提起,反复谈论那天试课的情景、老师、自己学到什么了,大概率我就知道,这次的尝试正好唤醒了她内心有的东西。
这就是兴趣班或者启蒙的意义所在,就是去“点亮”。
04
写在最后
当然啦,最后还是要提醒一句,用这个方法也不是包票终身了,只是说找到“好”的兴趣班概率更大一点。
像小D之前就放弃了学习游泳,虽然我自认也是按照上面的方式找的兴趣班(虽然最近她又重新开始了)。
这也是我最后想提醒大家的,哪怕用了这样的方法找到合适兴趣班了,报名之前还是需要再次做个底线管理。
那就是:如果这笔钱付了,孩子一点没长进,我会心疼不已吗?
兴趣班,不是“必需班”,更不是“晒优越感的班”。任何教育投资,都不该超出自己家庭的经济范围,更加没必要成为家庭矛盾的来源。
心态好了,哪怕没有兴趣班,也能滋养孩子的兴趣。
归根到底,何为“兴趣”?少一点“有用”,多一点“无用”罢了。
孩子兴趣的萌芽,是需要父母心态作为土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