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被清华大学录取时,还在工地辛苦搬砖——4年前,发生在云南小伙林万东身上的一幕打动了不少人。4年后,他的就业选择再次引发关注。据报道,最近他被拟录用为云南省2023年定向选调生,去向单位为东川区委办公室。
相关话题一度登上了热搜榜,累计阅读量超430万次。
(4年前,林万东在工地干活)
对此,人们看法不一。有人为林万东选择点赞,回乡既能建设家乡还能陪伴母亲;有人认为林万东的认知很清晰,回乡当公务员既能建设家乡还能陪伴母亲,遵从内心的选择,应该得到祝福。有人则认为清华学子去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走出大山怎么又回去了”……
但多数人都认为,林万东的就业选择,再一次说明,乡村学生努力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名校学生选择回家乡做公务员也并非“大材小用”。
(林万东在清华大学)
说起来,类似声音我们并不陌生。每有“凤凰回乡”,舆论场总有人说东道西。似乎这样的选择辜负了“寒窗苦读”,实在“亏本”“不值”。其暗含的逻辑是,个体价值就看赚多赚少、是否光鲜。或许其中有些人的确是希望这些孩子们过得更好,问题是,每个人情况各异、抱负不同,成才的路径远远不止一条,即便以回乡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收获的发展平台而论,是否就是一种纯粹的“牺牲”呢?
“一是想离母亲近些,二是想找到自己的根。”正如林万东所回应的,选择“回去”是他权衡自身现实与对未来设想的综合考量。而这份饱含情怀的理性,也逐渐成为青年学子反哺家乡的持久动力。
近年来,清华、北大毕业生扎堆报考选调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据媒体报道,2021年北京大学选调生签约人数达800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从2010年起,北大为全国输送的选调生超过2200名。
这些像林万东一样的选调生都去了哪里?他们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刘浩:回到西部发挥专业特长
华东师大地理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毕业生刘浩,成功考取2022年云南省定向选调生。
刘浩来自云南,他努力从西部走出来,不断开阔视野,向优秀的老师同学学习,研究生期间曾发表sci论文1篇。他说,是母校的培养让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如何才能让自己发挥更大作用呢?家乡是他最深的牵挂,他硕士阶段的课题研究对象选择了流经家乡的澜沧江。这份热爱也让他在毕业后毅然选择走回去,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发展献一份力。
“跨越新角色,发挥专业特长”。他说想结合自己所学,带着新角色的热情回家乡去服务更多人。
余弦:基层工作会很有收获感
余弦是清华人文社科专业本科生,成功考取华东某省选调生。
不同于其他本科生面临考研、保研、出国的选择焦虑,余弦早早决定本科毕业就工作。
余弦说:“比起写论文、做学术,我更喜欢做一些实事,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会很有收获感。”确定毕业就工作的志向后,余弦也尝试过投简历,因为实习经历不充分等原因,可供选择的工作不多。此外,由于存在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客观原因,定向选调就成为了余弦最理想的选择。
余弦最终上岸的单位是省委党校。因为学校环境好,人际关系相对不复杂,该省委党校在豆瓣“体制内工作者茶话会”小组里被称为“每个人都想去的神仙单位”。
余弦还是比较满意自己这个结果的。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在能养活自己的条件下,她更看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比起大厂的快节奏,余弦更希望能有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虽然基层的工作也很辛苦,可能需要经常加班,但是相对来说,是稳定且有保障的。
林峰:能更直接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林峰是清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华北某地区选调生。
林峰第一次萌生成为选调生的念头,是因为一次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他接触到在云南做脱贫工作的驻村挂职干部,他们虽然很辛苦,却能够直接服务到群众。这次经历让林峰意识到自己未来也想做这样的工作,于是确定了要考选调生。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林峰在院系和学校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林峰的性格沉稳细心,办事很少出错。在他看来,社会工作和公务员的工作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都需要耐心、谨慎,自己的性格也很适合做这类工作。
外界对体制内的看法存在两个趋向,有人认为体制内是“铁饭碗”,把它视作一份相对安稳体面的工作;有人则认为体制内是追求政治理想的起点。
林峰觉得前者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受到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公务员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较高。但是,他对于这份工作的定义不止于此,“如果想要进体制,我也可以去国企,但我还是希望能成为选调生,因为我认为选调生更能直接参与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去。”
最后,我们想说,今天的“大山”,处处都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广大农村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对教育、医疗、现代农业等方面人才求贤若渴。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都市人才市场呈现“红海”态势。资源在越是稀缺的地方边际效应越大。主动回归,不仅将拥抱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其所发出的光热、带来的改变更会超乎想象,持续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也要看到,在泥土里扎下根、向上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广大年轻人有抱负有想法有热情,但缺阅历缺经验缺资源,要顺利闯出一片天地,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努力搭台,积极回应他们的具体诉求,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才能营造起干事创业的环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青年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这样的正向循环愈发畅通,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文来源:新华社 北京日报 腾讯新闻
编辑:苏珊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