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鼓励,娃越崩溃、越放弃?那你要小心了

上周末,带着DD、陪着CC一起去楼下骑自行车。正巧碰到一个比CC小1岁的小朋友在学自行车,正在掌握平衡阶段,但蹬上脚蹬总是晃晃半米就倒了。

这时,在旁边陪练的爸爸,赶忙鼓励道:“加油,宝贝你一定行的!”可小朋友脚一放上去,车子就偏,逐渐没了耐心,把车子扔一边,不肯再去挑战,爸爸安慰:“别着急,再试几次就好了!”无论怎么说,这个小朋友也不肯去。

这时,骑了一圈的CC路过和DD打招呼,那个撅着嘴的小朋友一脸羡慕、目不转睛地盯着CC。

在一旁鼓励小朋友的爸爸,瞅准时机,赶忙说:“你看这个小姐姐骑得是不是很好,你努力一下也是可以的!”小朋友听完爸爸的话更是哇哇大哭了起来:“我再也不骑自行车了!”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爸爸,赶紧叫妈妈过来急救,一脸无奈地说:“又没骂她,这鼓励还鼓励错了?”

想必你也听说过,当孩子面对一些挫折想要放弃的时候,应该鼓励鼓励孩子,给孩子来点劲儿!然并卵,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反而更糟了。

商场游乐场的攀爬乐园,总能看到稍小一点的孩子在下面观望;小区广场滑轮滑的小朋友身边,总有几个追着跑的“跟屁虫”;很多父母就会鼓励孩子:“你看他们都可以,你也可以。”但父母越这样,孩子越不敢迈出这第一步

为什么越鼓励,孩子越容易放弃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丽斯创建了一个经典模型——情绪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而B代表信念(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和看法),C代表结果(也就是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A直接影响了C,而是B把A和C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并不是事件本身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感受决定了情绪。

就拿骑自行车这件事情来讲,小朋友的抵触骑-C,也并不是讨厌学自行车-A,恐惧、畏难的情绪-B,才是孩子不愿意学骑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往往会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的鼓励经常是因为表面行为-C去鼓励(以此来解决问题),而大部分的内在感受-B(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爱)我们不易察觉。

导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真正说到孩子的心坎儿里去,娃没有得到共情和理解,于是就呈现逃避,连尝试都不愿意做了,这就是孩子越鼓励越放弃的原因。

下面这几句最常见的鼓励牌口头禅了解下?来看看,对于你、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泛泛而谈式——你一定行,加油!

你一定行,加油宝贝!你传达给孩子:可以做到,是对成功结果的期待,而不是孩子能力的鼓励。

孩子接收到信息:这对我来说已经很困难了,可爸妈却一直告诉我可以,期待值很高,如果我做不到,他们一定会很失望,还不如不做了。

这样夸了还不如不夸,反而使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

悬梁刺股式——这有什么难的,坚持一下就好了,勇敢点!

这有什么难的,坚持一下就好了,勇敢点。

你传达给孩子:这不算什么,是小事,可以把困难打败。

孩子接收到信息:我明明很害怕,爸妈还要逼我去挑战,怎么办?我不敢!

恐惧/困难是大家都有的情绪,而且恐惧/困难对于每个人来说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你认为的很小的一件事,可能在孩子眼里比天还要大。洗头,眼睛进水这件事,对于咱们没啥吧,对许多孩子来说,却不一样。

CC小的时候每次洗澡都要反抗:“我洗澡,不洗头!"每次洗头都表现的很恐惧,眼睛一碰到水就大叫、乱抓。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要勇敢,要把困难打败,就等于否认了孩子害怕的情绪,她不可能因此就真的不怕洗头了。

信奉楷模式——别人能行,你也行,相信你!

别人能行,你也行,这跟童年噩梦别人家的孩子没啥两样。类似的还有,那谁谁谁谁都可以,你也可以!

你传达给孩子:别人是你的动力,这样可以提升自己。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爸妈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我如果做不好,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没能满足爸妈要求。(二胎家庭尤其是要注意避免这一点!!)

这样一来孩子只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造成孩子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正相关)。

看吧,原来这些自以为是的鼓励,只是被我们用来包装了无力的帮助和开导,根本无法从孩子内心给到支持。说白了都是废话,孩子很难听进去不说,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这些鼓励都不行,应该怎么鼓励呢?鼓励究其本质其实是一种“激将”,“激将”孩子做得更好,具体的咱们可以这样做。

1、接纳畏难的情绪

在前面关于畏难和情绪这两个关键词,咱们提到了不少。所谓畏难,我们拆开来看那就是一个“畏”字和一个“难”字。

大部分的人引导都是直接解决“难”,而“畏”却是孩子的隐秘机关。

——看到和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记得小的时候,带着CC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个荡桥,要过的时候,第一次走这种摇晃路的CC驻足了,偏要我们抱。

CC奶奶习惯地鼓励她:“看,奶奶站在上面是安全的,你也是安全的,没什么好怕的!”这句话说出口,CC更是一脸无助,大喊大叫,蹦着要抱抱。

我抱起来说:“这个看上去确实有点害怕,摇摇晃晃的,不过看着跟摇篮一样,妈妈拉着你站一下,然后一起走,咱们一起试试看!”

当CC拉着我的手,尝试过去了之后,她的眼神里闪着光,开心的笑着。后来便可以独立过荡桥,再后来还能在荡桥上晃一晃!

要帮助孩子突破这个“畏”字,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提供空间,允许表达情绪,接纳孩子的害怕。「一直都学不会,你觉得很沮丧;又失误了,你觉得有点烦躁是吧?」万物离不开接纳,孩子们一旦情绪上被接纳,无一例外会心情变好。做大人做久了的我们,多想想小时候“无能”的自己,而不是现在“无所不能”的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在遇到“难”的时候,帮孩子搭个脚手架踩着爬一爬。

现在也有很多人,就是当孩子遇到“难”的时候,就会替他完成。所以当他再次遇到的时候,还是会后退。

就比如CC过荡桥的时候,我就这样抱着她走过去,情绪是被接纳了,但下次再遇到呢?还抱着?那爸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呢?

所以,除了多一些理解和接纳,我们还可以想想怎样帮助他,必要时候轻轻推他一把;我们可以给孩子搭建一个脚手架,比如给孩子一点提示、分解或者简化步骤、给孩子演示或者你做让孩子帮忙。

回看CC过荡桥,我是先让CC站在荡桥上,然后再拉着她,一起走过去。

再回到开头骑自行车的例子,那个小朋友,总是在蹬的时候歪,如果这个时候给她搭个脚手架呢?就像C爸教CC的方法,先不要着急蹬,只把脚放在脚蹬子上就好,这一步没问题了,平稳之后再试着蹬。

再比如CC学琴只要学新曲子就愁得要哭,学会了就开心到起飞,那学新曲子时我就帮她拆解难点,以及怎么样做可以一点点来让学习变得简单。

我们的鼓励/建议,一定要非常非常具有实操意义,孩子才能真的从中汲取到力量,而不是空喊口号,娃只get个寂寞。

这样娃最大的收获除了新技能/技巧本身,还有一次一次遇到困境时该如何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心态。

3、普及成长型思维,方便你我他。

成长型思维,咱们经常点名提到,对于孩子的抗挫能力包括以后的思维模式都很有帮助。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鼓励,是让孩子明白:你不是已经失败了,你只是暂时没有成功。让他对解决问题永远抱着希望,也让他对自己永远抱有自信心。

4、及时给予回应和正面反馈。

正面反馈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饥渴的东西。游戏为啥很多人爱玩?你让娃算几道数学题他很快畏难了,玩游戏却屡败屡战你劝都不放弃,可以说相当坚毅了。因为游戏里面的正面反馈太多了,完成任务后立马就会有奖励和升级。

人类天生喜欢即时反馈,上一秒付出了,下一秒就想看到结果。对于孩子而言,正确反馈是蜜糖,那种甜是沁人心脾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