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三部曲——民师、名师、明师

育有德之人,需大国良师。良师不仅是经师、学问之师,更要成为人师、品行之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期,在全面加强义务教育质量背景下,大国良师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大国良师的成长应该有“三部曲”——合格的民师、盛世的名师、经世的明师。

底色——成为合格民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昭示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即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和完善传道受业解惑的内涵,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人民教师。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身正爱生是师德的基础。教师教书育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把学生引到正确的方向上,让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身正为范。《荀子·劝学》里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教育是慢的艺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急功近利。因而,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其特殊之处在于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教师教书育人的最根本要求是关爱、尊重、赏识和包容学生。教育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发展得好,就应该关爱、尊重他们,向他们传递积极的期望。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内容。“爱岗”即热爱自己的岗位、自己的工作。“爱岗”是当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爱自己的职业。“敬业”是以敬畏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如何做到爱岗敬业呢?

第一,教师要有敬业意识。

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这件事,心无旁骛,便是敬。教师的敬业,首先表现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教师怀着敬业之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性探索和研究,要安于本职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坚守岗位,尽心竭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锲而不舍,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坚决抵制“在岗不爱岗”的心态。

第二,教师要有乐业意识。

乐业,主要体现在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上,就是要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自豪感、荣誉感。要求教师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人生的享受与精神乐趣。

第三,教师要有勤业意识。

勤业,是爱岗敬业的关键外化。首先要勤于学习。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教书,先读书。教师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抓好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勤于思考。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找到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促进自身发展。再次要勤于发问。平时遇到问题要虚心向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和讨论,善于进行反思和规划,实现自身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最后要勤于总结。作为爱岗敬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求自己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指导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指把自己学到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就罢了,毕竟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时时刻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传道解惑。

那么,教师的学识包括哪些?以语文学科为例,与学科相关的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地理、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教育理论等专业知识肯定要必备。

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使得教师在工作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游刃有余。这种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才有学术魅力。

整个教育过程应该先是师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其后才是科学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蜕变——造就盛世名师

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中摔打出来的,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得经历“学习力的积淀到科研力的突破再到思想力的升华”的过程。

学习力——名师成长的生命之源。

我们常常感受到名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无穷的智慧和灵气,就是因为他们广泛阅读、厚积薄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不断积累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不仅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游刃有余,而且能时时体会到教学的真正乐趣。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语文名师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

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

科研力——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

教育科研,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作为名师,不仅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能研究别人和自己的经验,总结规律,发现教育的本质,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塑造自己的特色。

因此,教师要长足发展,必须从“有经验”走向“有思想”,从“教研”转向“科研”,并把经验和思想、教研和科研进行有机融合,将课题研究贯穿于常规工作中,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

思想力——名师成长的提升之路。

教育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公式能套用得了的。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得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从有“教学思考”走向有“教学思想”。

那么,教师怎么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呢?就是要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融会贯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于名师和优秀的教师来说,提炼教学主张就是促成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辅相成的不二法门,理论阅读一旦离开了实践思考的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实践思考没有理论阅读作为后盾,就可能成为无根的浮萍。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单单要对教育教学进行感悟和思考,还要坚持大量的理论阅读,只有把自己教学主张蕴含的思想、智慧有机地融入教材、教学和教师人格,使教学主张实践化、可视化、人格化,才能让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形成“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的共生共振之势,进而完善、改进、提升、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行动,最后与人的灵魂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气质和风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使命——铸就经世明师

从“名师”到“明师”,教师不仅要探究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更要把自己的教学主张内化为教育理想情怀,实现教育的生命关怀与精神引领,这是“名师”成为“明师”的最高境界。

现在,许许多多教师都在苦练技艺争做名师,可真正成名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成长为“明师”。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吴昌顺将“明师”的内涵阐释为三点:

其一,明白之师——书要教得明明白白,这其实涵盖了“经师”的概念;

其二,明辨之师——能明辨是非曲直,懂得教人做人;

其三,明日之师——要推动学生、教师乃至社会和国家明日的发展。

这样的明白之师,对人生、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对学科中的众多内容了如指掌、明明白白,不会将自己都弄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正如孟子曾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明辨之师,要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在教育教学动态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校生活、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笔者更愿意把“明师”称为明日之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的学生,明日是国之栋梁。

教育要面向未来,“明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成为名师难,做明师更难,做个既是名师又是明师的教师难上加难。“世间多是画龙手,天下独缺点睛人。”希望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大国良师遍天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授权转载自“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光明社教育家”是《光明日报》旗下《教育家》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因思考而不同”为办刊特色,努力助推教育家成长。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