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妈妈辞职陪儿子考重点,细节曝光:总有人要赢,为什么不是我儿子?

你会为了孩子上重点小学辞职吗?

你可能会有些许犹豫,但有些妈妈真的就这么拼了。

一个北大硕士妈妈,500强外企经理,为了孩子能上海淀“六小强”,选择辞职陪孩子备考。

听起来是不是很悲壮,但现实要残酷得多。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

海淀最好的学校,基本上是全国最好的学校。

传说中的“海淀六小强”,更是神级般存在,是孩子冲击重点大学的重要跳板。

“海淀六小强”,指的是海淀最牛的六所公立中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首师大附中和北大附中。

最醒目的是这句:六所中学包揽了海淀区90%以上的高分段和清北录取名额。

这位妈妈本来很佛系,但是有一天她发现儿子很郁闷。

她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说:“朋友们都在讨论海淀六小强,他插不上话,很郁闷 ,他也想考。”

她这个时候才清醒过来,原来,跟大部分妈妈相比,她已经落后太多了。

于是,她决定辞职,陪儿子专攻“海淀六小强”,过程不可谓不惨烈,好在她坚持下去了,终于“捡漏”了一个名额。

哪怕结果是好的,她仍然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看得我热泪盈眶,没有一个妈妈天生是“鸡娃妈妈”,她们那么疯狂、“没有理性”,不过是为了给孩子的未来挣得一个靠谱的筹码。

她们付出一切,哪怕不被理解,也必定拼劲全力。

疯狂的教育军备竞赛下,

很多家长满是心酸和疲惫

为了孩子的教育,妈妈们能有多拼?

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这是著名的海淀妈妈学习图。

她们正在参加海淀区某顶级奥数老师的课,之所以要录像、认真记笔记,是因为老师所讲的资料需要带回家研究学习,再教给娃。

妈妈们打鸡血、砸重金、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只为了“鸡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妈,住在“上东区”的顺义妈妈们也没有被落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一位“普通顺义妈妈”为孩子制定的暑期日程表。大致预览看下来,各式运动、乐器、网课、编程安排的合情又合理,学习运动特长一样不落。

无论是哪种妈妈,在鸡娃这件事上,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作者说: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 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在妈妈的圈子里,焦虑和鸡娃是最容易传染的。

之前,热播韩剧《天空之城》便是在如此夸张的剧情中,慢慢揭开了中产阶级“鸡娃大业”下的满袍子跳蚤和血雨腥风。

在剧中这座城市,有那么一群妈妈,她们虽然是全职主妇,却也有可能收到“年终奖”的嘉奖。

只是发奖的人,不是她们的“老板”,而是她们的“老公”。而得到奖赏的原因,是她们的孩子取得了某些傲人的成绩。

特别典型的一个片段就是:

儿子考上了顶尖医科大学,英才爸爸故作淡定地把奖金和豪华游轮船票递给英才妈作为奖励,英才妈自是一脸骄傲兴奋,而在场的其他妈妈,更是难掩自己的羡慕之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是的,教育和照顾孩子就是这些妈妈的全部工作。

她们的人生价值,几乎全部地体现在了孩子的成绩里。

她们的家庭,位于社会金字塔中上层。这些为人父母的精英中产们,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各自打着心里的小算盘。

曾经在底层的,为了保住现在的地位,不惜头破血流;在中层坐稳了的,为了爬到金字塔顶端,拼尽全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他们都明白,唯有教育,才是那颗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蓝色药丸。

于是,他们选择对自己的孩子孤注一掷。

孩子由专人接送补习班;

为了让孩子在复习不同科目的时候达到效果最佳,在孩子的书房设置不同光源;

为了不浪费一分钟学习的时间,要在半小时之内搞定午餐;成绩下滑了哪怕一名也要挨打挨骂。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些妈妈们的关系也扑朔迷离。她们是“敌友”,亦是“战友”。

为了得到邻居孩子考试成功的秘诀,妈妈们不惜斥巨资为孩子的妈妈开party,百般讨好,千般赞美。

她们一边共享着“鸡娃”经验,一边暗搓搓不惜调用一切关系来拉拢天价课外辅导班的顶级名师。

因为,在她们看来,得“名师”者才能得天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名师”还要对妈妈们进行考核:

你不是全职妈妈?那不行,这样怎么能做到为孩子奉献一切?

孩子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就够了?当然不是,要是对自己不够狠,没有以死争第一的信念和胜负欲,那可不行!

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第一才算是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这样,为了孩子的“第一”和“全能”,妈妈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哪怕路途遥遥,哪怕满是伤痕。

“总有人要赢,

为什么不能是我孩子?”

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家长愿意花重金投资孩子的心,更不要低估一个妈妈为了孩子重新九年义务学习的毅力和潜力。

一位西城区的妈妈曾说为了女儿学习效率高,她活活把自己逼成了学霸:

“我女儿不是忙吗?网课我都是自己先上一遍,有些她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用再看了,省得浪费时间。

只有她的薄弱环节,她没怎么做过的题,我自己先消化了再讲给她听。”

鸡娃这条路上的比拼,是无止尽的。

那怎么办?

于是,家长跟老师一样,都成了上了弦的发条。

但关心则乱,过犹不及,虽然首要目标都是为了孩子能成才,但压力太大,难免矛盾激化。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位家长在视屏中说“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视频里这位家长认为老师根本就没有尽到老师应负的责任,“我教!我改!我还要说老师辛苦了???”

那,老师干什么?

更有很多家长直接是晒出了,被老师点名“批评”的截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家长群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却在无形间成为了家长们的压力……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时突然情绪崩溃。由于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

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还得盯着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近日,在疯狂买买买的之后的一位杭州妈妈突然恍过神来:糟了!忘记打卡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0月31日晚上,林妈妈熬到半夜等着双11第一波。购物车是顺利清空了,但熬到凌晨一点半的林女士突然崩溃。

“睡前才想起来娃有两个卡没打!而且是不允许补卡的!这下完了,周一要被老师@了!”

每一个能坚持的娃背后,都有一个在死撑的妈妈。

她们并不是无坚不摧,任何一点矛盾,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拼到最后,

是孩子的内驱力和生命的激情

家长群的爆发不过是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究竟什么才是健康科学的教育方法。

拼不过资源,那就拼实力。

拼不过时间,那就拼效率。

拼不过金钱,那就拼科学。

“最后实在拼不过,那就拼心态”,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方法和长久的耐心。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就讲了很多钱钟书夫妇育儿的趣事,生动地诠释了教育靠的是孩子的内驱力和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影响。

在杨绛先生笔下,女儿的形象是这样的:“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钱媛的确优秀,也是出名的才女,后来在北师大的英语系当教授。

我发现他们家培养娃有两个特点。

第一、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激发内在热情。

钱钟书夫妇在教育钱媛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手把手”教学,更多是散养模式,让娃自己学。

她学外文,有个很难的单词,翻了三部词典也未查着,跑来问爸爸,钟书不告诉,让她自己继续查,查到第五部辞典果然找着。

当她想让爸爸给他讲古诗时,钟书说,“古诗有什么好讲?自己去看!”

所以,钱媛从小就养成了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少的亲戚朋友都建议送钱瑗去学习钢琴、跳舞这些才艺,钱钟书答:“我不管,别问我,直接问钱瑗去”。

跟中国典型的严父不一样,钱钟书从来没有把钱瑗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是把她当做跟自己平等的成年人来看待。遇到事情,钱钟书会让她自己拿主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钱媛从小在家里就很有话语权,性格一直非常独立。学习什么也都是非常自觉,因为是自己热爱的。

孩子心之所向,自然事半功倍。

如果用力过猛,就会事倍功半。

第二、父母良好的家风和榜样作用。

杨绛曾说:“好的教育”是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与其去教,不如做给她看。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爱书的人,两人婚后甚至因为住的房子离图书馆比较近而不愿搬走。

所以杨绛说女儿“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的行为影响了钱瑗一生,让她到哪里第一时间都想到“找书看”。

钱钟书夫妻俩都是工作狂,对人对事都有很强的责任心。所以钱媛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形成了这样“疯狂”的工作习惯。

杨绛说,钱瑗早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教授,讲完课晚上回家,得挤车,半路还得倒车,到家该是很累了。

可是往往到家来不及坐定,就会有人来电话问这问那,但是她从不厌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钱瑗身上,能深切地看到一个优秀的家庭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孩子的内驱力需要尊重孩子,才能激发出来。

而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则需要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父母的心态。

如果父母太过焦虑和盲目鸡娃,孩子可能就会非常容易被“折断。”

我们能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拼尽全力,但可以接受一切结果。

知乎上有个问题: 如果你是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有一位叫“果子米”的网友回答,让我很触动。

她的女儿今年11岁,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姑娘。 从幼儿园到小学,成绩尚可,一直不好也不坏。任何方面都很一般。

孩子爸爸使劲攒钱,说如果考不上就去学技术,咱陪嫁个门面,开个小店,也挺好。

后来,女儿成绩越来越好,也许能考上市里的大学。 孩子爸爸说,那咱们在大学对面买房子,中午让孩子可以回家吃饭。

三年前,她们用攒的钱买了大学对面的房子。 女儿知道学习,夫妻俩也从来不给什么压力。

孩子爸爸说只要女儿愿意,考到哪儿都供。

他俩就这一个女儿,也没有生二胎的打算。

从她出生,他们的愿望就只有两个:身体健康,天天开心。这个初心,从未变过······

这个故事,我觉得适合所有的陪读家长看一看。

其实,教育和人生一样,比目的地和回报率更重要的是过程本身,在路上阅遍风景、收获成长、内心充盈,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回报。

每个人最初都是向优秀看齐,妈妈逼出来的优秀,和孩子自发的追求卓越,是完全不一样的。

请大家做这样的父母,哪怕孩子努力之后还是个“平凡人”,但在我们面前,他们总能感受到温暖,也时长觉得自己很好。

这是我们做孩子的时候的愿望,我们也许实现不了,请满足孩子。

因为有父母在,我们会永远为你托底,我亲爱的孩子。

*作者:智慧主创团秦一。来源: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是木棉说旗下的亲子教育号,关注0-15岁孩子的成长教育,旨在帮助有远见的父母养育终生成长的孩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给点个“在看”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