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未来20年,
中国进入学历加速贬值的年代?
昨天,接到表妹电话,听她哭诉了小半天。原因是,毕业小半年,没找到工作,同学比着,家里催着,人就崩了。
今年的就业难度,我也有所耳闻。
其实也好理解,经济下行+疫情+海外市场萎缩,工作岗位减少,竞争对象却在升级。形势对普通本科生,很不友好。
表妹让我给点建议,我说,有条件地做降维选择。大平台优先,没有大平台看行业,没有好行业看个人擅长,没有擅长看地域,地域不行看薪资。
在平台、行业、个人优势、地域、薪资的选项中,做一下排序,主抓其中一项。我把经常给家长的16字建议送给了她:放低期望,盯住方向,做好规划,步步精进。
养一份事业,有时候跟养娃一样。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
表妹找工作的问题,让我联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学历贬值。
《“龙门”之后:当代中国大学中的教育分层》中有一组数据,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增加到45.7%。
根据国际一般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到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在我国正在进入普及化阶段。
看下面这份统计表,
1985年,拿一张本科学历,可以轻松碾压98.71%的同龄人;
2000年,可以打败94.3%的同龄人;
到2020年,只比56.9%同龄人有优势。
也就是说,从1985年-2000年,这15年,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只下降了4%。
而从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下降了40%。
这个趋势,在未来20年会被放更大。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十九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大政方针,不可动摇的大趋势;从未来职业需求层面看,人工智能时代,会进一步淘汰纯体力劳动者,高知人才、深度脑力工作者,将是未来职业标配。
社会型内卷就是这样发生的,高等教育越普及,人才越多,学历越贬值,这将是未来20年的社会大趋势。
不是同龄人打败了同龄人,是一部分人推着时代的车轮向前时,另一部分人势必要遭到车轮的碾压。
2
学历贬值,
对“鸡”娃哪些启示?
很多父母要问:如果学历贬值是大趋势,那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我是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如果学历贬值,那么现在做什么,未来能帮孩子增值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社会比我们更早遭遇到学历贬值,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就提出了“文凭通货膨胀”的概念。
当学历价值被稀释时,需要注入什么新元素,才能提升它的含金量呢?
美国教育中,融入了职业化的特征。比如,高科技公司与高校深度结合,MIT联手谷歌,微软和伯克利结盟,苹果牵手斯坦福,哈佛和Facebook合作,大公司对接大学对口专业,为其提供科研经费,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从高校带走人才及科研成果。
学生一毕业,手里这份大学学历就很有分量,既有名牌学校的知识厚度,又有国际企业的背书,再加上项目经历,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手带项目。
之前看过一份大学生薪资报告,只能领到底薪的大学生,有一大原因是,其接受的教育和职场技能之间,只有不到10%的匹配度,甚至更低。
职场不相信“陌生人”,因为资本需要快速得到回报。
Kaplan公司的高管Brandon Busteed在《福布斯》预言:未来的职场新人不是念完大学去找工作,而是找个帮你获得学历的工作——学位必须和职场深度融合。
这一点,给我的启示是,在鸡娃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融入职业化的特征,或者说职场思维。
“职场思维”有什么特点呢?
“项目化”
将一段学习,变成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
有目标,分步骤,重协作,推进执行,结果验收。
上周末带卷儿去公园做树叶画,出发之前,我跟卷儿爸带卷儿“开了个会”,提前聊了聊我们要做的“项目”——树叶画。
我们一起商量“项目”地点,我将搜集好的树叶画拼图打印出来,让孩子挑一张她想拼的。卷儿选择拼一只狮子,确定目标后,我们又推举卷儿当小队长。小队长负责为大家分工,谁负责收集树叶,谁负责原地看守,谁负责拼图。由她来安排,她自己也很兴奋,参与感很强。
最终,我们三人合力拼出了狮子树叶画,拼得不好看,但重在过程。回来的路上,我们还讨论如何拼得更好(优化复盘)——一次还算比较完整的小项目实施过程。
其实,这个东西绝不单纯是为了让孩子提前去演练职场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职场会以项目管理作为公司运营的主导形式呢?无疑,这是一种高效的运营方式,或者组织方式。
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作为一个看重“方法论”的妈妈,我更在意,孩子完成一个什么东西,有没有学到方法。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卷儿爸经常会带孩子去“发现问题”。
比如一起擦她的小自行车,会先让她观察一下,车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擦,用什么东西擦,先擦哪儿后擦哪儿,排列一下优先级。
看绘本时,主人公遇到冲突时,会问问她:爱丽丝现在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她应该怎么办?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她的问题?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将之称为“孩子的社会能力”。先用社会能力打个底,再进入社会。
只“知道”不行,要“做到”才行
我们现在给卷儿做启蒙,经常会问卷儿,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为什么要学习那个?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应对生活。
我想让孩子知道,我们学习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将来的应用。
北欧教育特别注重动手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再回到生活中运用。
比如,平常买菜回来,让孩子自己往冰箱里放,学会分类;
炒肉时让孩子看看,放糖后,肉是怎么变色的,她才会对“化学反应”有兴趣;
想让孩子知道下雨是怎么回事?蒸包子时,让她看看水蒸气是怎么一滴一滴流下来的。
其实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一直特别讲究“学以致用”。《论语》第一篇第一句,就提炼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精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学习完了,要放在实践中去应用。
明朝一哥王阳明传承并光大了儒家的教育思想,提出“知行合一”,只学到知识不算学会,要能在实践中运用、验证,才叫学会。
3
帮孩子发现他的“变量”
教育家朱永新在其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中,预测未来教育形式的变化:未来的学校,将以学习中心的形式存在。
没有特定的位置和组织机构,也没有统一的教材,甚至也没有假期和上下学时间。它的形式更灵活,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大学校园。
每个学习中心,可以自主给学生认证,制定学分。
学什么,由孩子和家长来选择。更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的特色,目的在于,发扬孩子的长项和激发潜能。
朱永新教授认为,未来,文凭将有可能被课程取代,学什么东西,比在哪里学习更重要。
这当然是一种对未来教育的预测,但这种预测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存在类似的学习中心,比如悉尼的学习创新中心,瑞典的维特拉学校,芬兰的森林公园,美国瑟谷学校。
我觉得,这是一种更细分的教育形式。名字叫做“学习中心”,实质却是“去中心化”的教育,侧重去培养不同孩子的不同专长,属于顶配版的兴趣班。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有教无类,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这种教育的背后,我认为就是帮助孩子去发现他的变量。
当你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时,你的变量在哪里?
比如,你更有毅力,可以跑得更远?
你更会表演,可以将跑步变成一次演出?
你更善于发现商机,当大家都在赛跑时,你去卖水?
同层次的竞争中,最先找到变量的那个人,才能赢。
当大家学历一致,能力也差不多时,你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并且去利用这一长处,才能弯道超车。
其实,就是让孩子去找到并善用自己的“加分项”。
正如吴军在《见识》中所说:命运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
4
学历不再是奢侈品,
但仍是必需品
因为学历贬值,所以鸡娃意义不大了吗?
别傻了,难道钱贬值了,我们就不爱赚钱了吗?
学历不再是奢侈品,但仍是必需品。未来就算没有了统一的院校学历,也会有分门别类的认证证书。
但只有学历,已经不够用了。因为,金字塔尖上,已经站了太多人,它又被磨平了,塔尖被踩成了塔身,新的塔尖迟早要立起来。有很多父母正在带着孩子往上爬。
看到一层又一层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爬的身影,我总是想,这么苦,值吗?
每次这样想时,心里又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待在底层,更苦。
奋力向上爬的过程,也许才是焦虑最好的解药。
·END·
◆ ◆ ◆ ◆ ◆
卷儿妈爱科普
方法对了,每个孩子都是牛娃
◆ ◆ ◆ ◆ ◆
我是卷儿妈
4岁女孩小卷儿的妈妈
写畅销书,做儿童脑科学教育研究
朋友口中「能写又懂教育」的妈妈
著有《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时尚育儿》等
在小卷儿眼中,我还是一个每天陪她读书「很有方法」的妈妈
关注卷儿妈爱科普(ID:juanr-ma)
一起顺势鸡娃